求医网信息
与生长激素一样,抑制注射现在是生长发育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目的也是为了减缓孩子的骨龄,为孩子长高争取更多的时间,让他能够长得更长、更高。
随着这类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各种临床表现开始出现,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这样的情况:听医生打抑制剂针,即使过了一年多,骨龄依然没有抑制,难道难道他被骗了?
1. 哪些孩子需要注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哪些孩子可以使用抑制性注射。 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应该使用,是否错误。
第一类是“性早熟”群体。 女孩在8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或者10岁之前初潮,男孩在10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我们认为这个群体是性早熟,去医院确诊后,医生可能会告诉你需要抑制它。
第二类是骨龄增长较快的儿童。 比如骨龄半年变化1岁以上,骨龄一直大1岁。 这时候可以考虑抑制剂来帮助延缓骨龄,争取更多的时间长高。 当然,如果孩子的骨龄是13岁,但身高符合或超过骨龄打长高激素,且监测的骨龄没有快速变化,也可以不使用。
第三类是骨龄超过2岁; 第四类是预测的成年身高很低。 虽然没有早期发育,但即使使用生长激素也无法达到身高时可以使用。
注意抑制剂的使用有剂量要求和适应症要求。 家长不应自行主张,应在专家的严格监督下使用。
2、为什么打了抑制注射后骨龄仍然飙升?
有些家长在注射半年或一年后复查时会发现骨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 这种情况有什么问题呢?
第一点,抑制剂控制着孩子的性腺发育,但是如果继续减肥,体脂增加,那么体脂导致的骨龄增加可能就不能满足我们对身高管理的愿望了。
其次,根据抑制剂的使用年限的不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孩子正处于10岁半到11岁半的青春发育旺盛阶段,服用抑制剂后,你发现他的骨龄在一年内改变了1岁,你认为效果不大好,但是如果你不打针,你的骨龄可能会在1年内老2岁。
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注射抑制注射剂过程中,必须及时、规范、科学地进行评价和检查。 比如,当你注射了三个月或者最多四个月的时候,你就应该看一下。 孩子的性激素水平下降了。
有一个指标叫黄体生成素。 如果我们在打之前看到这个项目是4点多,打了4个多月后仍然是4点多,那么孩子的控制力就不好,他不受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性激素没有得到控制,所以不要指望他的骨龄能控制得很好。
所以我认为你一定不要害怕检查。 有的妈妈在孩子打针后一年不做任何检查,很容易导致治疗失败。 所以我们还是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体重、性激素、复检等。 只有这样抑制剂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3.为什么孩子会早熟?
这一般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之前多次提到过,比如熬夜、开着小夜灯睡觉、吃油炸烧烤甜点、玩暗示性较强的游戏、看浪漫的电影、电视和书籍等,都可能导致孩子早熟。
综上所述求医网信息,抑制剂的使用是有指征的,一般是在性早熟儿童、骨龄较大的儿童、骨龄变化较快和成年身高不理想的儿童中。 跳动过程中,一是控制体重,二是监测激素水平,更重要的是做好检查和复习。
想要预防孩子打针,可以从生活入手,让孩子远离可能导致性早熟、发育早、骨龄过大的风险源,一起帮助孩子管理身高,达到自己理想的身高。
注:医学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到医院就诊。
往期科普推荐:
孩子长高:“生长激素”促进生长,该用吗? 什么时候使用它?
孩子长高问题:脾胃不好,营养不好,长得矮慢慢,如何调理脾胃?
10岁身高1.5米,父母很高兴,医生:成人身高可能是1.6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