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民以食为天”,八大菜系,美味佳肴,中国人的美食总是让别人羡慕不已。 然而,食管癌这种与“吃”密不可分的癌症,也是我国“特色”的高发癌症。 我国每年新增病例数占全球新增病例数的一半以上。
46岁的吴涵(化名)不知不觉中患上了食道癌。 幸运的是,他积极配合治疗小组,目前已经恢复了生命。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除了定期随访和回顾外,日常生活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一年来,吴涵接受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食管癌根治手术以及辅助免疫治疗。 在诊疗过程中,他做出了很多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决定,在这里分享给病友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胃反酸、吞咽困难2个月后,查出食道癌!
直到现在求医网资讯,吴瀚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患上食道癌。 他通常不抽烟、喝酒或吃辛辣的食物。 他性格开朗,似乎没有任何与食道癌相关的不良习惯。 不过他的体重却是230斤,属于肥胖人群。
2022年4月,吴涵在刷牙时开始出现呕吐、反酸症状。 第一次去家附近的医院时,医生初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并开了一些抑制胃酸的药物。 但吃了一个多月后,症状并没有好转。 第二次就诊时,接诊医生让吴涵做了胃镜检查,发现从贲门到食管下段和胃体上小弯有一个溃疡性肿物。 医生说这可能是食道癌,需要尽快去大医院。
去哪里就医? 在吴菡的印象中,虽然深圳经济发达,但当地市民遇到大病还是会去广州。 广州距离并不算太远,但毕竟跨城旅行并不是长久之计。
经过多方咨询询问,他得知深圳有一家高水平的三级肿瘤医院。 考虑到肿瘤专科医院实力雄厚,且就近就医可以减少往返路途,吴菡最终选择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医伤深圳)。
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放疗,努力寻找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
经过进一步CT、胃镜活检病理和超声检查,吴涵最终被诊断为下段食管低分化腺癌(Ⅲ期)。 经过初步讨论,深圳医学中心胸外科牵头的MDT(多学科诊疗)团队认为,对于他的病情,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证据和指南,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可能的生存获益。 ,是最好的治疗决策。 听到“暂时不做手术”的决定,吴晗并没有惊慌,而是冷静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吴涵经CT、胃镜等综合检查,确诊为Ⅲ期下食管低分化腺癌
在很多肿瘤患者眼中,尽快手术是决定能否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在深圳胸外科的MDT团队中,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吴菡的治疗效益最大化? 肿瘤诊疗涉及方方面面,难免聚焦个别科室的问题。 因此,需要依靠跨学科、跨专业的MDT团队调兵遣将,综合运用放化疗、手术、免疫治疗等多种武器。 胸外科主任郭晓通教授解释道:“例如,早期食管癌,无广泛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对于病理阶段晚期、难治性肿瘤,综合结合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可以制定手术方案,通过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手术机会和生存获益。”
对于吴涵的病例,放射治疗科姜伟教授介绍,经过MDT诊疗团队综合讨论,决定采用现行指南的首选治疗建议,即手术后同步新辅助治疗。放化疗作为治疗选择。 对于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根据国内外研究数据,27%的患者在治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即肿瘤完全消失,而对于食管鳞癌,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可高达49%。 基于MDT的治疗决策,吴涵术前接受了20次放疗和2个周期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成功缩小了肿瘤病灶,更有利于后续手术。
令江教授印象深刻的是,性格开朗的吴菡对待他的态度非常理性。 尽管亲友们都很关心他的病情,并向他推荐了很多偏方和“灵丹妙药”,但吴瀚始终坚持保持冷静,坚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 姜伟教授提醒:“很多患者因为听信了民间偏方的传言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后悔莫及。去正规医院,多与医生沟通,听从医嘱对于肿瘤治疗非常重要”。
2022年9月26日,胸外科团队为吴涵实施了左胸段胃食管切除术(贲门癌根治术)。 主刀医生郭晓彤教授表示:“吴瀚自身的肥胖给麻醉和手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经过仔细评估,考虑到他的内脏脂肪较厚,器官和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够清晰,我们最终选择了胸外科手术。”当天下午一点多我们就进入了手术室,直到晚上八点才完成手术,幸运的是,手术过程很顺利。”
术后一个月左右,吴涵顺利出院。 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感慨不已。 “我是9月26日做的手术,国庆假期期间,郭主任经常抽出时间来看我,后来姜主任查房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检查我的情况,如果我感觉不舒服,他们也会第一时间来看我。”会及时处理的,我能恢复得这么快,多亏遇到了这些高尚的人和天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主任于振涛教授指出:“吴先生的病情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是基于经典治疗的标准治疗模式。通过MDT团队在对患者进行专业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从而将其转变为更有利于手术和治疗的情况。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利益。
依托总院共享医疗技术、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等优质资源,我胸外科已逐步发展成为深圳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胸外科肿瘤外科。 也在全球率先推广多项胸外科技术,探索创新治疗模式。 ”
步入关键:选择正确的辅助治疗,重获新生
吴瀚出院后,他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 姜伟教授解释道:“虽然经过规范治疗,总会有波折,吴涵的肿瘤还没有完全消失,虽然有30%-50%的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可以实现肿瘤完全消失,但仍有肿瘤残留。” 50%以上的患者术后仍会复发,主要是远处转移,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免疫治疗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577研究的结果,目前食管癌的辅助免疫治疗已经获得批准在国内得到推广,并得到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已成为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
姜伟教授向吴菡讲解了免疫疗法如何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并询问他对治疗方案的看法。 经过一夜的考虑,吴菡给治疗团队回复,接受了免疫治疗药物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
随后他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计划,并定期随访。 幸运的是,吴涵之前也参加了深圳惠民保险“鹏城保险”,80%以上的治疗费用都可以报销。 “这份补充医疗保险只需要一两顿饭的钱,没想到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我帮助这么大,真是买对了!”
从2022年10月22日到现在,吴涵已经接受了9个周期的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已经8个多月了。 现在,他的各项体征已恢复正常,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重也逐渐减轻。 “我感觉我的生活重新找回了,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加感恩那些爱我的人,更加珍惜我所爱的人。我的家人一直在为我努力,所以我没有理由放弃!” 现在,吴瀚期待着能跨过两年随访的门槛,摆脱癌症的阴影,回到原来的生活。
于振涛教授:“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发展迅速,免疫治疗药物在我国也已被批准用于食管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此次批准填补了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空白。”围手术期治疗又增加了新的选择,对于患者来说,采用适当的辅助治疗可以显着降低复发或死亡的风险,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