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自12月7日“新十条”标志着取消核酸检测以来,近两周新冠感染像海啸一样席卷北京。
据疾控部门消息人士透露,本轮疫情高峰可能最早在11月初就已经袭击北京。 12月7日防控政策的发布继续,进一步放大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即使是在全国医疗资源最多的北京,从急救到发热门诊,从急诊到院内感染,两周来也一直在传递着紧张信号:
12月9日,北京120紧急呼叫遭遇历史最高来电量——每天接到3.1万通电话,是平时的6倍;
三级医院发热门诊,上午排队的号码就有500人;
阳性发病期间,急诊医生依然深夜穿梭于急诊科,应对远比平时危重的患者。 重,一些血氧下降”;
一周前因感染倒下的一批医生和护士正在迅速返回岗位,但医疗救治仍然不足。 多家医院发出号召,动员再就业、退休医务人员重返医疗救治一线; 外地医护人员纷纷赶赴北京支援...
新的防控政策使得短期内很难准确统计感染数据和死亡数据。 但疾控一线和医院人士判断,本轮感染高峰可能已经过去,体现在全市120接听电话已从高峰回落。 发热门诊的拥挤情况略有缓解,民众的恐慌情绪也逐渐平息……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才是下一个真正的考验。 12月第三个周末,北京呼吸危重症专家组齐聚一堂,达成共识:重症高峰已经出现且即将到来,各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做好准备。
12月19日,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提到,北京医疗资源处于“紧平衡”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调度和努力,虽然群众医疗药品需求总体偏紧,但已出现明显企稳好转趋势。
根据国际经验,特大城市从遭受直接攻击到感染高峰期通常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才能度过。 这次北京的半月峰是一个全新的情况,没有经验可参与,未来会出现新一轮的感染高峰吗? “紧平衡”的弦要拉多久? 一切还有待观察和处理。
作为全国首个遭遇疫情影响的特大城市,北京此次能否顺利“度过高峰”,将是未来参与疫情高峰的众多城市和广大民众所关心的。
急救系统和发热门诊不乐观
12月19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的天职,不能拒绝运送、拒绝诊治。在任何情况下。
伴随着海啸般的感染狂潮,12月的北京,这个要求虽然有道理,但也极其严格和困难。
12月9日,北京120紧急呼叫达到3.1万接听历史新高后,到12月16日,虽然日均接听电话数量有所下降,但仍有2.3万接听电话。
北京市急救中心数据信息部主任张进军在接受央广记者采访时表示,急救人员也受到疫情影响,急救车辆调度车辆的能力大不如前。
“我只能尽力而为,也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困境之下,北京应急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犹豫不决,不敢说话。
急救能力的紧张也直接传导到了民众身上。
本周,北京市民张斌(化名)遭遇紧急情况,“等不及”救护车。
12月19日凌晨1时左右,张斌感染阳性后出现高烧,感觉肺部喘不过气来。 拨打120急救后,他们被告知需要排队等候。 结果,他们等了近10个小时。 120回电话称:“由于容量不足,无法派出救护车。”
在等待救护车的10个小时里,张斌夫妇不敢坐在家里等待救援,而是自行前往三级医院发热门诊。 就这样折腾了12个小时,张斌终于在第二天下午在拥挤的发热门诊被确诊为肺炎,需要吸氧、静脉滴注。
急救能力不足的压力,也间接引发了养老院的焦虑。 近日,北京部分养老院发现120救护车的服务时限不再稳定。
北京望京地区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向我们回忆,之前拨打120后,5分钟内就会派出救护车,总的等待时间不会太长。 但近期,随着感染影响的到来,社会对120的需求猛增。 现在拨打120后求医网报道,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有车来接老人。“有时候会准时,但现在不敢肯定。” ”。
也有老人确实因急救失败而去世。 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某大学一名80多岁的教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连续高烧数天,导致器官衰竭。 当天120救护车没有赶到,也没办法施救。 近日,他于凌晨2点30分左右去世。
巴店建文注意到,由于全市急救需求超负荷,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近期增设了专用电话线路,为重症患者提供救助服务。
高度焦虑的紧急情况
与急救系统密切相关的医院急诊科的情况也处于焦灼的高位,已经数周没有任何缓解。
“过去两周,急诊科已经不堪重负。”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向我们感叹。
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医生王冠(化名)表示,与日常生活相比,近期急诊科的人数猛增,达到以往的2至3倍,尤其是发热患者和咳嗽,以及由于发烧和咳嗽。 生病的老人。
“不仅人多了,病人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 王冠说,以前急诊科病人的救治比较简单。 解决了。”
近两周来,急诊科人员症状严重,经常需要吸氧、点滴。 “现在来的病人基本情况都不太好,有的甚至血氧下降,需要一晚上的时间才能处理好。” 需要医生护士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急诊科更加忙碌。
12月19日晚上11点左右,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 摄影:严玉成。
在朝阳区,深夜的另一家三级医院急诊科,座位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廊、过道都铺满了折叠床,躺着的是各类病人发烧时手冲,男女老少。
一名头发雪白的老者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嘴上还戴着氧气面罩。 呼出的水蒸气将氧气面罩罩上一层浓密的白色。 他低着头靠在一张小木椅上,座位旁边放着一个氧气罐。
12月的深夜,在北京,还有好几个像他一样的病人,个个身体虚弱,沉默寡言。
半夜11:00后,急诊科墙上的电子屏显示已拨打了100多个号码,分诊台负责挂号的医护人员明显焦躁起来。 她很快就向每个挂号患者的家属解释,“如果(患者)症状比较稳定,现在看挂号可能需要6-7个小时。”
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里,都弥漫着一种无聊和焦虑的感觉。
被感染的医护人员浑身不舒服,喉咙沙哑酸痛。 还是要大声喊病人的名字,告诉病人需要吃的药物和注意事项。 原本并不高亢的声音,穿过N95口罩和呼吸面罩的双重屏障,到达患者耳中,音量再次减小。 很多患者年老体弱,常常听不清楚。 “你说什么?”这样的反问句。 “我听不到你说话!” 被重复。
急诊科这个小科室里,大家只是大喊大叫,让更多的人感到烦躁。
一名医生发烧走出诊室,背着清洁桶还要打扫诊室。 当有人问他时,他无奈地说:“保洁员?这都几点了?保洁员也病了,没人帮你打扫。”
12月19日,在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当前,北京市疫情快速发展,确诊病例持续高位增长。大量发烧感染者影响了该市的药品供应和医疗救治。 资源压力持续加大。
北京是开放后第一个应对新冠疫情影响的特大城市。 不过,由于不再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且感染者自检阳性也不强制报告,那么目前北京处于大规模感染的哪个阶段? 几位流行病学家和公设辩护人告诉我们,这很难判断。
然而,流行病学家的共识是,粗略估计,第一波感染高峰可能已经过去。
8:00健康报近日走访发现,部分公立医院发热门诊已不再供不应求。 与开放后的一到两周相比,看病排长队的情况缓解了很多。 居民感染后恐慌的情绪也放松了一些。
一位中国疾控人士告诉我们,或许早在11月初,北京的疫情就已经面临失控的局面,而疫情的放开进一步加剧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所谓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过去,就放松警惕和防护。 感染人数将继续增加,实际感染人数将继续保持高位。
医护人员继续奋战
多位医护人员告诉我们,在北京这波疫情发布之前,很多医护人员并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急诊医生王冠告诉我们,医院之前并不知道“放手”,也没有做任何预部署。 入境等防控措施被要求不执行,大家都措手不及。
后来,不到一周的时间,开放社会似乎被撕开了一个洞。 像海啸一样,大量患者涌入急诊科和发热门诊。
王冠所在的急诊科原本有近200名医生和护士。 除去阳性人员和被派去支援的人员,现在只有1/3-1/2的工作人员在一线,“只能继续轮班”。 王冠上周也晒过太阳,但他并没有休息。 “那天没有人抢我的班,我想我应该多加注意,我还能坚持久一点,虽然有点危险。”
就在本周,为了应对人手短缺的情况,王冠和同事们进行了面试和招聘新医生。
“医疗不够,急诊或发烧病人短缺,医生都崩溃了,没办法。” 这家三级医院的急诊科已经很多年没有招人了,这次要招的医生打算长期使用。
上周,北京一家三级医院动员全院力量支援急诊、发热门诊。
“急诊科的护士已经全部检测呈阳性,但由于部分护士没有充分休息,生活不能自理,带病上岗后病情加重,医院继续派出护士。”更多医生和护士支持急诊和发热门诊,确保24小时不间断就诊。”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更糟糕的是,由于急诊科节奏快、情况危急、工作量大,并不是所有的支持人员都能跟上。 跟不上的,很快就会很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于是就出现了“支持一批、倒下”的现状。
如此下去并非长久之计,疫情海啸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暂时还看不到尽头。
一些医院采取临时合并科室、病房的方式进行“自助”,合并患者、护士、医生较少的科室。 护士基本上能做到一切到位。”
也有不少医院呼吁轻症或无症状医务人员带病工作,同时动员和重新聘用退休医务人员重返医疗救治第一线。
不过,据巴甸建文介绍,北京多家医院尚未新增返岗退休人员。 “别说再聘用新退休人员了,我们医院再聘的医生,之前出去门诊,最近都不来了,说是他儿子阻止他这么做的。”上述知情人说道。 。 “他都快70岁了,再加上多少基础疾病,就算我不担心,孩子们也担心。”
不过,有一些好消息。
12月倒数第二周以来,部分医院医护人员短缺高峰已经过去。 例如,北京美中艾瑞肿瘤医院,由于前期防疫更加严格,实现了医护人员的错峰感染,目前医护人员出勤率已恢复到85%左右。
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也告诉我们,他们医院有1300人,每个人都被感染,而且恢复工作的速度也比较快。 从这个周一(12月19日)开始,“我感觉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但对于上千人的三大医院来说,人手短缺的问题可能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幸运的是,北京的方舱医院也在陆续关闭。 此前从各医院调往方舱、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陆续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 还有来自其他省份的密集医疗队正在驰援北京。
据巴点建文多方核实,至少山东、湖南、江苏三地已派出医护人员前往北京支援北京,而且人数不下千人。
未来迎接重病高峰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可能才是下一个真正的考验。
巴店建文了解到,12月第三个周末,北京一批呼吸危重症专家认识到重症高峰已经出现且即将到来,各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做好准备。
目前,北京部分区政府已开始在区内有实力的医疗机构设立“新冠普通病房”和“新冠重症监护病房”。 对于需要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新冠肺炎患者,“区里要求医院尽量多询问,要药品、要设备,什么都可以”。
12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开始不会很严重,但经过5-7天就会出现重症。感染。 晚于感染高峰。 综合分析,未来1-2周将迎来重症病例高峰。
此前广州爆发疫情时,海珠区出现大量感染病例时,官方公告称重症患者不到十人。 这种现象让人们放心。 看来神秘的科隆变异株确实温和得多,“放手”也是有根据的。
然而,在寒冷的北方,北京新冠定点医院迅速做好了“放手”的准备。 一家定点医院甚至腾出了整栋楼来救治病人,很快这栋楼就挤满了人。
北京某公立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表示,自上周以来,该科室陆续收治新冠感染患者,目前已占全院收治人数的一半以上。病房。 然而,这些都是普通的新冠患者。 从近期病情来看,新冠感染重症病例将逐渐增多。
1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表示,为反映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情况,科学实事求是,卫健委近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下发相应通知,对相关死亡病例进行明确判断。
主要有两个方面。 因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呼吸衰竭导致的死亡,归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死亡。 因其他疾病、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导致的死亡,归为因COVID-19所致的死亡。
疫情爆发三年来,公开澄清新冠感染导致的死亡标准极为罕见。 疫情发生以来,对感染者死因的判断始终模糊,关于“die with”和“dee of”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这样的标准可能会从新冠感染的死亡数据中排除掉大量死于基础疾病但感染新冠病毒的人。
疾控中心表示,此举虽然可能会大幅减少新冠感染的死亡数据,但不会改变新冠感染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基础疾病恶化的情况。 等待科室、跑医疗的现象不会改变。
铁链环环相扣,一根头发丝就能带动全身。 疾控负责人表示,希望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继续提高警惕、做好防护,积极接种疫苗。 已经被感染的北京居民也应该深刻认识,它的症状和表现并不像小感冒那样“人畜无害”。
北京作为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应对重症高峰仍需要如此密集的准备。 其他城市呢?
“盲目乐观不可取,应对感染影响、保护全社会的仍然是医疗系统。”
(王宇辉也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