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清洁度:我想生活在无菌瓶中
案例:罗先生小时候患有甲型肝炎。 他的母亲说,这是由于卫生条件差造成的。 所以罗先生牢记在心,特别注意卫生。 渐渐地,妈妈发现他每天要洗手几十次。 每次碰到东西,他就赶紧洗手,并抹上三遍肥皂。 不仅如此,罗先生还特别不愿意接待客人。 客人出去的时候,他就洗客人坐过的沙发垫。 他告诉妈妈,上面可能有很多细菌。
南京脑科医院二病区主任谢世平:罗先生患的是洁癖。 洁癖属于强迫症,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精神疾病。 从古至今,干净怪胎很多。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倪云霖和唐代大诗人王维都以洁癖着称。 这类人常常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性的观念促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从而必须采取某些行动来安慰自己。 就像罗先生一样,每次摸东西的时候都感觉有很多细菌,要尽快把细菌洗掉,而且要洗到一定的次数才有感觉。舒适。 重复这种行为就变成了强迫。 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求医网信息,清洁就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说到清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遗传。 研究表明,70%的清洁狂都具有强迫性人格,因此有强迫性人格的人容易出现清洁狂。 此外,外部社会因素和家庭环境也可能导致洁癖,如近亲去世、周围人或自己患有传染病、父母离异、严重休克等。
爱干净的人一般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青春期患者大多爱整洁、听话、认真; 成年患者时间观念强,生活僵化,优柔寡断。 即使这样的人有着值得称赞的良好性格洁癖的人是不是有病,但一般来说,有洁癖的人仍然容易患上神经症,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
清洁处理通常有几种方法。 第一个是认知疗法,给那些痴迷于清洁的人呈现事实,比如农村孩子玩土长大,但他们的身体很好; 他们体内有很多有益细菌,如果全部消灭了,他们就会生病等等,用事实来逐渐改变他们的认知。 第二种是厌恶疗法。 让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根橡皮筋。 一旦他即将出现强迫行为,就让他用橡皮筋弹动手腕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直到强迫现象消失、感到疼痛为止。 直到。 还有一种脱敏疗法需要专业人士检查。 这些治疗通常会持续几个月,然后患者才会进入缓解状态。
购物狂:90%是女性
在香港电影《购物狂》中,张柏芝饰演一名国际学校老师。 她带着学生们到商场进行活动教学。 一看到商品,她的购物欲望突然失控,离开了学生,开始忘记了购物。 因为玩忽职守,她被学校告上法庭,尽管官司缠身,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疯狂购物。 最终,法官建议她去看精神科医生。
电影中的人物肯定会被夸大,但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狂并不少见。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病房主任郭楚芳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购物狂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遗传因素可能会导致购物成瘾。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造成购物狂的因素是精神空虚、内心孤独,或者身心受到损害。 而这些人也分为两类。 一类人的“症状”不太严重。 他们用大量的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这种行为通常是零星的,即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用购物来发泄。 另一群人的“病”更为严重。 他们的购物行为来自于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即他们必须通过物质满足来填补受损的精神世界,对疯狂购物产生心理依赖。
郭楚芳进一步指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十分之九的购物狂是女性。 尤其是信用卡出现后,不用付钱,还可以透支,更激发了购物狂的购物欲望。 之所以女性购物狂多于男性,是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女性心目中,评价对方是否善待自己的首要标准是“舍不得为自己花钱”。 因此,遇到问题时,女性更容易拿钱来“发泄”。
郭楚芳指出,亲友应该帮助购物狂走出陌生圈。 “购物狂大多精神空虚,缺乏健康的缓解方式,所以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增加他们的缓解渠道。” 郭楚芳表示,运动和美丽都是不错的选择。 去美容,新鲜的状态才能让人心情好起来。 “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用电视来打发无聊的时间,这样会让你越来越空虚。” 郭楚芳提醒,家人最好不要让他们使用信用卡; 或者让他们使用储蓄卡,每个月只向卡里存入少量的钱,这也能让他抑制自己的欲望。
囤积:扔掉东西很难
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吗,不管有用没用,他总是愿意搬很多东西回家,直到把房子装满为止。 美国某媒体曾报道称,一位名叫洛林·布伦南( )的女性就患有这种疾病。 她已经囤积了20年,她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两层楼房大部分房间都杂乱不堪,有些已经无法居住。 看看她和她未婚夫的卧室,它兼作办公室,所以里面堆满了物品。 “我们尝试过扔掉一些东西,但我们不愿意扔掉它们,所以我们不断添加新的东西并保留旧的东西。” 洛林说道,对此她很高兴,但却又深感不安,她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 怎么了。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表示,洛林是典型的囤积者,这是一个心理问题。 这样的人习惯于囤积无用的东西,并且不断地添加东西,很容易导致生活混乱。 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生命协会焦虑症中心主任戴维·托林表示,研究发现,美国存在大量患有强迫性囤积症的患者,“大约有1500万人,相当于5%”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
在所有人群中,年轻囤积者普遍比较少见,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 这与中年人的失落感不无关系。 在人的一生的发展阶段,年轻的时候,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占有感,比如拥有无穷无尽的能量,无穷无尽的机会,这让人们更愿意去争取一些东西,为未来而奋斗。 进入中年,人们意识到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价值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加剧的失落感和占有感。 于是,一些人就会拿走大量的财产来弥补损失感,囤积狂就出现了。
想要囤积和扔掉东西并不容易。 它需要系统的心理治疗,不是几句话、几招就能缓解的。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美国哈特福德一家混乱的工厂里,有一个机构帮助患有强迫性囤积症的健康患者重建正常生活。 在这里,“囤积者”练习着“真心实意”地扔掉自己舍不得的东西。 但该机构创始人贝丝·约翰逊表示,这确实很困难,看来囤积狂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完美疯子:我想我可以做任何事
医生同志:
请帮我! 我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设计部主任。 最近,我听徒弟说我太严厉,让他在背后窒息。 我让他做得完美也是为了他好! 老婆总说我太不宽容,对自己“无情”,对别人也一样。 我怎么了?
心疼的黄先生
“他的问题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给周围的人造成了太大的压力。” 郭楚芳指出,完美主义者是凡事过度追求完美的人。 他们不仅对自己严苛,对他人也近乎严格。 残酷的。 “这类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个人问题。” 郭树芳说,他们头脑中的绝对思维在起作用,让他们追求极致。
这和从小的家庭教育有关系。 他们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很严格,甚至有点严厉。 父母向孩子灌输“你必须做所有事情”的观念,并让他们做到最好。 作为成年人,这种教养方式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原始的无所不能的感觉,不完美就不会罢休。 另外,有些人在青春期时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导致成年后无法接受自己的缺点。
郭楚芳指出,完美主义者用绝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会让周围的人难以忍受,但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人际交往,还会被排斥。 另外,完美主义者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每个人都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一旦无法达到完美,就意味着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碰撞,会让他们感到幻灭。” 郭楚芳说,这让完美主义者很容易怀疑自己或自己所做的工作。 任何价值只会增加麻烦。
“完美狂症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治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郭楚芳表示,此类人应及时寻求心理疏导。 不过,由于完美主义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要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样才能学会“接受自己”。 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敢于“抵制”别人的过分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