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弘扬茶祖文化,续写嘉茗传奇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粗放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生活工具的改善和原始社会的发展,人工种植、养殖势在必行。 以神农为代表的先民带领人们创造了农业,改善了生存环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神农及其部族神农发明并教人们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并开始教人们种植农作物和采集、鉴定包括茶叶在内的中草药。 作为农业生产者,他也是古代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 它在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 目前,关于始祖神农的起源和生活的研究和讨论相当热烈[2],得出的结论或一致或相互矛盾。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同这样的结论:神农不是一个特定的人,也不是某一地区文明的代表,而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英雄的象征和化身[3] ]。 炎帝是否重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追本溯源、缅怀先人、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
一、茶祖文化的内涵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药理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口传的茶的由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是唐以前称为茶)。茶)而解”。 这在《史记·三帝》、《淮南子修武训》、《百草衍义》、《皇帝世纪》中也有记载,均为后人所认可[4]。 唐代陆羽的茶学专着《茶经》也提到“茶为饮料,源于神农氏”。 据后人推测,神农品尝草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越来越充足的食物,而他最终得到的包括茶叶在内的药物只是寻找食物的副产品。 然而,无论茶在神农时代是药用还是食品,人们一致认为,神农首先发现并认识了茶作为植物的功效,使茶逐渐从野生状态转变为普遍栽培的经济。并被人们用来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农作物和特产[5]。 从这个意义上说,尊神农为茶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神农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之初的独特文化精神:追求先进、开拓创新、重农耕、舍己为人、舍己为人、关心大众、民生导向、争强、弘扬文明[3]。 千百年来,中国历代茶人秉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创造中国茶业的辉煌,为后世和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始祖神农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的药用和保健功效,特别是它的解渴、提神作用求医网报道,使茶发展成为日常饮料。 此后,我国古人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发现,鲜茶叶生食或煮汤,青草味浓,味苦,但煮饮茶叶加工后不仅香浓,而且有益。 节省。 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制茶技术的提高、茶产业经济的繁荣、茶叶消费的普及,在物质层面上,饮茶方式不断演变和变化。 、泡茶等饮用方法,而从明代开始的泡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精神层面上,人们对茶之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代,由于茶能解渴、充饥、强身健体,对茶之美的初步认识萌芽。 三晋时期,茶逐渐成为宾客的日常招待。 不仅僧侣、道士饮茶参与禅修,茶也开始进入文人雅士的生活,出现了诗文用茶的高雅事件。 但唐宋至清末,饮茶盛行,茶文化日盛。 人们对茶之美的认识完成了从物质审美到精神审美的跨越,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和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 ,茶文学艺术创作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6]。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国家政治腐败、战乱、茶园荒芜、中国茶业衰落,茶文化陷入低迷。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复和支持茶叶生产的发展。 茶叶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 产量逐年增加,出口量不断。 增量。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对茶产品的要求趋向于便捷、安全。 、保健、精细化,特别是茶的保健功效日益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和深入探索,使茶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领域更加广阔,茶产品和饮茶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茶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新时代当代年轻人养生,茶和茶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6]。
三、当代年轻茶人价值观的困惑与出路
缅怀和纪念茶祖神农,并不是要完全照搬先人的言行,而是追溯我国茶业的源头和发展历史,以激励当代茶人忧天下、勇于创新、并锐意进取。 作为年轻的茶人,我们是继承过去、开创未来的受益者和开拓者。 我们生活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于我们的前人和后人。 每个人都只能活在现在,而不能活在过去。 历史和未知的未来。
一、我国现代工商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对抗与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文化传统深厚。 然而,当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运行管理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程,试图在普遍规律的规定下以规范的或“逻辑的”方式进行运作。 “ 方式。 西方知识生成哲学的盛行,导致了农业原生态文化体系的现代风险和传承危机。 中国人受到乡村原生态文化和现代工商业文化两种观念的冲击而感到困惑和迷茫,思维认识混乱,从而引发精神危机[7]。 现代工商业文明讲究以个人为中心的独立参与竞争、树立独立人格、协作与分工并重、“求新求变”、放眼世界、重利轻义、金钱至上等。传统农耕思维的特点是:重视、轻视自主、少创造、重义重利、多道德、少法制、多艺术、少科学、多重整体、少部分,等等。 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自由和开放,却不接受其格格不入的观念,而另一群崇尚现代文化的人也欣赏田园文化,但拒绝其压制个体自由的特点。
事实上,社会永远不能等同于特定的传统或文化。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处理现实的方式,或者对其他文化无法达到的部分的解释。 现代文化探索现实的方式只尊重效率和理论适当性,不顾对人类精神造成何种损害,而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则力求保持人与自然的完整与和谐[8]。 文化自由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有机会从他们拥有或可能拥有的各种选择中进行选择的能力的核心。 思想家费耶阿本德认为,没有什么“客观”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更喜欢西方文化而不是其他传统。 文化不仅可以共存共存,还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而“沟通与合作不一定需要共享意识形态”。 [8]文化自由的理想是“和而不同”,即不同传统平等互利、自由共生。 扩大文化自由而不加压制,是促进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稳定、民主和人类发展的唯一可持续途径[8]。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需要经历痛苦的冲击,建立各种观念的交融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丰富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全新文化。
2.当代中国茶产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和独特现象
茶产业是从事茶种植、生产、加工以及与茶产品经营相关的贸易的企业集团的集合。 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市场主体十分清晰,规模较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茶园单产大幅提高,但茶叶原料生产主体并没有完全获得市场应有的收益。 相反,工商组织获取更多利润,阻碍了茶园传统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 从世界产业发展和布局来看,自然资源禀赋对于获得产业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该国享有绝对的产业竞争优势。 衡量一个国家在这个行业是否具有绝对优势,除了原材料的生产优势外,还体现在原材料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在国际产业竞争中,除了传统的出口贸易竞争策略外,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将越来越普遍。 因此,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如何推动我国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竞争优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9]。
茶的保健功效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这种保健性和茶消费的文化性将共同构成茶产业发展的两个支撑点。 茶业文化是我国茶业特有的现象。 茶产业文化无论在历史时间跨度还是不同层次空间上都对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它影响着茶产业的技术发展,也影响着茶产业组织体系的演变。 秘鲁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各种文化价值观对经济增长起着根本性作用……各种文化价值观是抑制或加速增长的驱动力,并决定了增长作为目标的合理性” ”他还指出:“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存在取决于文化价值观:将共同经济目标与其文化环境分开的企图最终将以失败告终”[9]。 如果没有中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当今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享受到茶的色、香、味、形的感官享受以及茶的保健功效和功效。文化内涵。 身体健康,精神享受。 追根溯源,茶树及其栽培加工技术、饮用方法、茶道、茶俗、茶道、茶艺,甚至茶字的读音和命名都起源于中华大地[6] 。
当前,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变革之中。 中国茶产业处于如此大的历史背景下,也面临着“政府”与“市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需要经历变革。 中国茶业的转型有两个内涵,一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二是从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转型,与时俱进。 转型时期中国茶业的问题,深层次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是茶人的价值观念问题。 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应该包括茶人价值观的转型[10]。
三、当代青年茶人价值观的创新
自从人类存在以来,美也随之诞生。 审美不仅是一种身体和感官的体验,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体验。 因此,茶人价值观的本质是植根于对茶的审美态度、品鉴体验、茶活动、茶艺术创作等事物和过程的精神感受。 从远古茶祖神农通过“尝百草”发现并认识她,到“南国好木”,到“好茶如佳人”,再到今天倡导的“茶是国之本”。饮”,茶之美的不断丰富是茶人价值观的核心不断进步和转变。 茶业的历史具有连续性,又不断变化。 茶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当今社会正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和转型。 价值观很难超越物质条件和现实处境。 因此,短期内我们很难完全摆脱长期传承的传统茶文化观念,也很难完全创造出适应现代步伐的新茶美学。生活。 因此,我们不应该一味继承传统茶文化,沉浸在缅怀历史的辉煌和伟大之中,而应该立足现实环境,创造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必须经过长期的开拓和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和确立表征当代茶人精神面貌的价值观。
如果说农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那么包括茶祖文化在内的农业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 我国历来有重农轻商的传统。 然而,现代茶业毕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古代农业。 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影响和改变了农业文明的内涵和形态。 以茶产品绿色保健和心理健康为目标,千方百计加快茶产业产业化进程,缩短与强国的差距,提高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茶叶集约化发展加工产业,提高茶农乃至全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茶产业提供茶饮料、保健品的功能,还要大力发展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多种功能。茶园与乡村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传承茶文化,实现我国茶产业的发展。 发展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有机统一[11]。
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结果是自然有机体、人类生命和文化的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而不是地球上某个人或一群人及其文化的垄断。 世间万物和谐共存,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衡状态,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安全感和温馨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动力、目的和归宿,但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很难维护。 盲目的保守主义无法维持现状。 只有创新开拓、居安思危、不断学习进步,才是维护和谐的积极态度和方法。 然而,只有植根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乃至全人类利益的个人科学创造和斗争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不断发展。 因此,当代茶业在充分尊重个体自主创新和能力增强的同时,仍然必须倡导甚至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 茶人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发展的同时,必须树立民族意识和诚信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专业精神[11]。 只有这样,中国茶业才能蓬勃发展、世代相传。
参考:
1. 张静树, 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3年。
2.杨振贤,《全国高平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 学术月刊。 2004(11)。 78-79。
3.钱宗范,朱文涛,炎帝及炎帝文化歧视[J]. 广西右江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18(1):25-28。
4.湖乡文建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源地[J]. 档案时间和空间。 2008(1).4-6。
5. 潘世栋, 论炎帝神农尝百草对汉水文化的深远影响[J]. 郧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27(4).13-15。
6. 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构[D].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8年。
7. 徐晓军,张碧春,论乡村原生态文化的现代风险与传承危机[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0).61-67。
8. 王树明,未来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4(1).39-43。
9. 苏铸成,茶产业组织结构与绩效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年。
10. 詹洛久,转型时期中国茶产业面临的问题[J]. 茶行业通报。 2008.30(1).12-13.
11.梁师傅,姚静波。 农业多功能论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完善[J]. 研究世界。 2008(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