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中文名》海马
《拼音》海马
《英文名》海马
“拉丁学名”等
「别名」水马、双海马、海蛆[幼海马]、马头鱼、龙鱼等。
“来源”是海龙科海马克氏海马、刺海马、海马、斑马海马或日本海马的整个内脏。 全年均可捕捞,但产量最大的是8月至9月。 做好后,去掉内脏,晒干; 或除去外部灰、黑膜及内脏后,将尾卷卷起来晒干,选大小相近的,用红线成对扎紧。 商品分为海马和刺海马两大类。 还有一种干品叫海蛆,是一种幼虫。
“原始形式”
1.搁浅海马,两侧平坦,一般长30-33厘米,躯干七角形,腹部稍凸出,尾呈四角形,尾渐细且卷曲。 头呈马形,与躯干垂直,有短冠,顶部有5根短刺,稍向后弯曲。 眶上棘、头侧棘和颊下棘较粗且稍微向后弯曲。 体长为头长的4.5-6.2倍,头长为吻长的2-2.1倍,眼径为5.5-8倍。 吻细长,呈管状,眼睛后面略长于头。 眼睛大、侧而高,眼间距小于眼径,稍上扬。 鼻孔很小,每侧2个,彼此距离很近,紧邻眼睛的前方。 嘴小,前部,无牙。 鳃盖突出,无放射状嵴,鳃孔小,位于头背侧。 肛门位于躯干第11节腹侧下方。 体无鳞,全身被骨环包围海马增高汤,体有11个骨环,尾部有39-40个,体上各骨环的刺短而钝,呈瘤状,但背面中央有嵴。颈部较尖,有2个突出的棘和2个下颊棘。 胸鳍基部前方有短钝刺。 背鳍18-19,较发达,位于躯干后2环和尾部前2环的背面。 臀鳍4短。 胸鳍18,短而宽,略呈扇形。 无腹鳍和尾鳍。 每个鳍均无刺,鳍条不分枝。 体淡黄色或深灰色,体侧有白色小斑点或条纹。
2、海马三点,侧面平坦,一般长10-18厘米,躯干七角形,腹部突出,下腹脊尖锐,尾呈四角形,尾渐细而卷曲。 头冠较小,顶部有5条短刺,体长为头长的5.3-6.5倍,头长为吻长的2.2-2.5倍,眼径为5.3-5.9倍。 吻细长,管状,吻部在眼睛后面略长于头部,管状,吻部在眼睛后面略长于头部。 眼睛小而圆,眼上的刺较发达,细而尖,向后弯曲。 口小,前部,鳃盖突出,鳃孔小。 颈后有一个凸起的嵴。 面颊下方有细长的颊棘。 身体无鳞,周围有骨环,体环11个; 40-41尾环。 背鳍20-21,位于身体最后2环和尾部前2环的背侧。 臀鳍4,短。 胸鳍17-18,扇形。 无腹鳍和尾鳍。 体黑褐色。 眼睛上有放射状的棕色斑纹。 体背侧第1、4、7小刺基部有一黑色圆斑,故名。
3.刺海马,体侧平,体长20-24cm。 体刺和头刺尖锐且特别发达; 头冠不高,有4-5根尖小刺。 体长为头长的5.1-5.8倍; 头部长度是吻部长度的2.1-2.3倍,是眼睛直径的7.3-7.8倍。 吻部细长,呈管状,吻部长度长于或等于眼睛后面的头部长度。 眼睛小,侧向,高。 体骨环11,尾35-36,背鳍18,臀鳍4,短,胸鳍18,短而宽。 体浅黄棕色,背鳍近尖处有1列斑点求医网信息,臀鳍和胸鳍浅色,小刺尖浅棕色。
4、海马体大,两侧扁平,体长较高20-24cm。 头上的小刺发达,身体上的刺短、钝而粗壮,腹部突出; 头顶低,顶部有5条短钝而粗的刺。 体长为体高的5.5-5.8倍; 头长为吻长的2.2-2.3倍,眼径为8.5-9.4倍。 吻部细长,呈管状,吻部的长度等于眼睛后面头部的长度。 鳃盖突出,具放射状嵴。 头棘、眶上棘和颊下棘更粗更强。 本体环11; 尾部35-36。 背鳍17个,臀鳍4个,胸鳍16个。 体呈浅棕色,头部和体侧有小黑斑,散有银白色小斑点。 背鳍有黑色纵向斑纹。 臀鳍和胸鳍苍白。
5. 冠状海马,体侧扁平,较小,背侧隆起,体长为体高的7.5倍,头长的5倍。 头长为吻长的2.1倍,眼径为5倍。 冠特别高,约等于口鼻部的长度,冠顶部有4个突起。 眼睛中等大小,中央凹,两侧各有一个眶上突出。 体骨环10,尾41。体环第1、4、10节和尾环第4、10、15节上的突起较长。 背鳍13-14,臀鳍4,胸鳍14。体浅棕色,有深色斑纹,有时深棕色。 背鳍也有深色纵带。
6.海马小,体侧平,较小,体长7.6-10cm,冠低而小,上面有5个短钝刺。 体长为头长的4.5-7.8倍,头长为吻长的2.4-3.4倍,眼径为4.1-6.4倍。 眼睛后面的吻管比头短。 鳃盖突出,无放射状嵴。 颅骨和眶上棘特别发达。 体骨环11,尾37-38。 背刺大多发达,其次是腹刺,其余的则短、钝或不明显。 腹部非常突出,无刺。 背鳍16-17,位于茎的最后3环和尾部第一环的背侧,臀鳍4个,胸鳍12-13。 身体呈灰褐色,头部、口鼻部、脸颊和侧面有不规则的斑纹。 腹缘黑褐色。
《栖息地科》
生态系统:
1.栖息在海边茂盛的藻类中。 过海时,它直立游动,头朝上,背鳍和胸鳍拍动。 它经常将尾巴附着在海藻的茎和树枝上,并以小型浮游甲壳类动物为食。
2、栖息于临海内湾水质清澈、海草茂盛的低潮区。 它用尾巴缠绕着海藻,体色时常随环境而变化。 喜吃活饵,用口吸食端足类、桡足类、糠虾、毛虾、磷虾、萤火虫虾等浮游甲壳类动物。 该品种产仔数多,生长速度最快。 是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
3.同线海马的生态和分布。
4、栖息于沿海及内湾中、低潮线沿线的海藻丛中。 个体虽小,但生长缓慢,温度高,成熟期早。 饲养3-8个月后即可达到性成熟。 夏季和秋季是繁殖季节。 产仔数约为10-400头。
资源分布:
1、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2.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已开展人工养殖。
3.同线海马的生态和分布。
5、我国渤海有分布,但较少。
6、分布于我国沿海。
“特征”
1.内衬海马,体呈长圆形弯曲,长约30厘米,黄白色。 头部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前方有长管状口鼻,嘴巴小,眼睛深陷。 躯干呈七角形,尾呈四角形,渐细而卷曲,体上有波纹节和短刺。 体轻,骨坚。 气微腥,味微咸。
2.三斑海马,体节背面第1、4、7节短刺基部有黑褐色斑点。
3、海马体长度为10-20cm。 头部与体上部之间有尖锐而细的刺,尖端呈黑褐色。
4.海马大,体长20-30cm,黑褐色。 头部和体侧有暗色或银白色的小斑点。
5. 冠状海马,尺寸较小。 冠约等于吻部的长度,冠顶部有4个突起。
6.小海马,体积较小,7-10cm。 棕色节和短刺较小。
“化学成分”
1、三点海马含有谷氨酸(酸)、天门冬氨酸(酸)、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17种氨基酸; 钙(Ca)、磷(P)、钠(Na)、钾(K)、镁(Mg)、铁(Fe)、锶(Sr)、硅(Si)等19种无机元素。 它还含有硬脂酸(果酸)、胆固醇()。 此外,推测还含有胆固醇()。
2.刺海马含有蛋白质()、脂肪(脂肪)、及多种氨基酸。 皮肤的黄色素是-γ-胡萝卜素(γ-),红色素是虾青素()、刺素(),黑色素是黑色素()。 它还含有乙酰胆碱酯酶、胆碱酯酶和蛋白酶。
3、海马含有精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某些酸、脯氨酸、谷氨酸等20多种氨基酸,还含有牛磺酸()。 此外,还含有大量的钙、镁、钾、钠、铁,较多的锌、锰、铜和少量的铬、钴、硒等无机元素。
“加工”海马:刷水,切块或打碎。 酒烤海马:用米酒润湿海马,用小火烤至酥脆、呈黄色。
【用法用量】 服:煎汤,1~3钱; 或粉剂,0.3~1钱。 外用:研末撒。
【注意事项】孕妇及阴虚阳亢者不宜服用。
【贮藏】 贮存于阴凉干燥处,防蛀。
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