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不管妈妈多么冷静,如果宝宝发烧了,她一定会感到焦虑。 她最怕高烧不退,或者持续很多天。
事实上,“发烧”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 只要了解病因,认真面对,正确处理,制定适合自己的医疗步骤,就一定会没事的!
第 1 部分 发烧的新定义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小孩子的体温通常较高,但如果超过37.5℃,我们就可以“怀疑”宝宝发烧了。
很多新生儿都会被妈妈和四肢包裹得密不透风,然后带到医院就医,如果宝宝发烧了怎么办? 事实上,穿得太多是很多新手妈妈的通病。 提醒妈妈们,给宝宝穿衣服的原则是比大人少一件。
发烧的定义
临床上,体温超过37.5℃即为“发烧”,通常指“口腔温度”。 由于可以测量体温的地方很多,定义如下:口腔温度37.5℃(含)以上; 耳温37.5℃(含)以上; 腋下温度37℃(含)以上; 背部温度36.8℃(含)以上; 温度38℃(含)以上。
发烧的原因
发烧是由体内潜在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临床症状。 病因可轻可重,如果不伴有其他症状,可能只是体温控制中枢失衡。 但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危及生命。 尤其是出现发热以外的症状,可能是发病的前身,不容忽视。
第2部分 10个可能的原因
为了避免妈妈们手忙脚乱,正确面对和处理宝宝发烧的问题,我们请杨建志医生做了新生儿科和普通儿科的门诊统计,并对宝宝发烧的十大“最可能原因”进行了排名。发烧,然后指出其危险。
1.感冒
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是婴儿最常见的疾病。 细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症状各不相同,包括发烧、食欲不振、肠胃不适、腹泻、耳鼻喉科等问题。
医生会给予“对症治疗”药物,再加上休息和多喝水宝宝感冒发烧总是反复,一般3到5天就可以治愈。
但如果护理不当,并发中耳炎、脑炎、脑膜炎等,就会有39℃以上高烧的风险。
危险指数:★★★★★(第5名)
2.耳鼻喉科炎症
耳鼻喉的问题通常都会有炎症,所以会出现红肿的情况,这是病毒感染的一种。
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烧、咳嗽、流鼻涕和喉咙痛(婴儿通常不愿意进食)。
医生会给予“对症治疗”药物,再加上休息和多喝水,一般3到5天就可以治愈。
这种疾病容易并发中耳炎、中耳炎、肺炎等,而且还有出现39℃以上高烧的风险。
风险指数:★★★(第7名)
3.玫瑰花
因感染玫瑰疹病毒而得名。 1岁左右的婴儿最有可能得此病。
典型症状是莫名高烧(39℃以上),持续约3~4天,然后出现皮疹(此时发烧会退),皮疹通常会慢慢消失,不留疤痕或不留疤痕。其他症状。 家长不必担心并发症。
风险指数:★★(第8名)
4.接种疫苗
有不少宝宝因接种疫苗而出现轻微发烧,但会引起较明显发烧的,通常是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后。
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或感冒,不适合带宝宝去接种疫苗,以免症状混淆。
72小时内为发烧疫苗接种观察期。 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发烧就不是疫苗引起的。 家长应该再做判断。
风险指数:★(第9位)
5、败血症
这是一种细菌感染血液的疾病。
它通常是近亲结婚、先天免疫力差或高剂量类固醇的结果。
脓毒症患者有1/3的机会患上脑膜炎,因此风险位居第二。
危险指数:★★★★★★★★(第2名)
6、尿路感染
1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是好年龄。 女婴通常会被粪便和尿布污染; 男婴是由膀胱输尿管反流引起的。
除了容易发烧38.5℃以上外,外观上不易察觉。
由于是细菌感染,医生一般都会给予抗生素进行药物治疗,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才能康复。
可能的并发症是肾功能受损和肾化脓。
风险指数:★★★★(第6名)
7.脑炎、脑膜炎
6个月至3岁的婴儿是该病的易发年龄。
最典型、最有威胁的症状是高烧,很容易超过39°C。 并伴有精神疲劳、目光呆滞、食欲不佳,甚至抽筋。
尽快就医是唯一的办法,目前唯一的检查方法就是抽出脊髓。 (这是由专业人士进行的安全医疗操作,家长无需担心。)
脑炎住院患者通常会服用抗高血压和抗病毒药物。 住院的脑膜炎患者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大约需要2至3周才能康复。
因为会出现侵袭性并发症,例如听力和视力恶化; 智力低下; 神经功能障碍(脑瘫),甚至死亡,风险位居首位。
危险指数:★★★★★★★★★★(第1名)
8.磨损过多、出牙热、夏季炎热
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烧通常是短暂的、无害的,但很容易被很多家长忽视。
只要宝宝的活动和精神状态良好,食欲良好,宝宝的身体就可能过热,这可能是由于穿太多衣服或室内温度过高造成的。 只要目前的情况得到改善,过热的问题通常就会消失。
风险指数:无(第10位)
9.胃肠炎脱水
分为细菌(沙门氏菌)感染和病毒(轮状病毒)感染。 症状包括:呕吐、腹泻、排尿、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发烧38.5°C以上(合并脱水)。
这种病必须住院治疗,而且需要注射电解质,它的排泄物也需要专门隔离。
轻症3天内可治愈,但通常7至14天内治愈。
风险指数:★★★★★★(第4名)
10.川崎病
1至1.5岁的婴儿有患病风险,且病因尚不清楚。
症状较多,如多日高烧39℃-40℃以上; 红眼睛; 草莓舌、唇裂、手脚和四肢肿胀; 颈部淋巴肿胀;
必须住院治疗。 医生会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冠状动脉是否扩大),然后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 通常需要 10 至 14 天才能恢复。
愈合后,四肢及肛门周围会出现脱皮现象。
危险指数:★★★★★★★(第3名)
小提醒
每个宝宝都是独立的个体,发烧的原因有很多。 了解前10名可能只是了解的一部分。 宝宝发烧也可能是排名第11、第12等的原因,所以就医是唯一安全的方法。
第 3 部分 正确测量体温
无论宝宝是否发烧,妈妈一定不要用手或额头“感觉”,而必须使用体温测量工具当场测量。 普通人测量体温的方式有四种:口温、耳温、腋温、肛温; 但1岁以下的宝宝无法测量口腔温度,所以用背温代替。
无论用哪种方法测量宝宝的体温,都必须在宝宝安静的情况下测量正确的体温。 因为宝宝的体温是在哭闹或喝完奶后立即测量的,测得的温度较高,而刚洗澡后测得的温度较低,所以必须休息15至30分钟后再进行。
体温测量方法
1.耳温
使用工具耳温计。
测温前
检查耳温枪电池是否已充电。 检查宝宝耳朵内是否有过多耳垢,如有,必须先清除,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测量步骤
1. 打开耳温枪的电源。
2. 将宝宝抱在适当的位置,让宝宝的耳朵稍微向下和向后倾斜。 (2岁以上,轻轻上下移动耳朵)
3、将耳温枪探头插入宝宝耳道,轻按测温按钮。 (通常是一声蜂鸣声)
4. 取出耳温计观察结果。 (屏幕显示的数字为测量温度)
5、耳温计测量的温度=宝宝当前体温(无需加减温度)。
2.腋窝温度
使用温度计和酒精棉球等工具。
测温前
1. 用酒精棉签擦拭温度计末端进行消毒。
2、用力摇动温度计,使水银指针回到35℃以下。
3、检查宝宝腋下有无汗液,如有请先擦干。
测量步骤
1、稍微松开宝宝的衣服,以将体温计放在腋下为原则。
2、固定好宝宝,轻轻抬起宝宝的手,将体温计放在腋下中央,手放下,压住并夹住5~10分钟。
3. 取下温度计查看结果。 (水银指针指向哪个刻度就是测量的温度)
4、腋下测得的温度+0.5℃=宝宝当前体温。
3.背部温度
使用温度计和酒精棉球等工具。
测温前
1. 体温计的检查原理与腋窝温度相同。
2、检查宝宝背部是否出汗,如果有,先擦干。
测量步骤
1.将宝宝的衣服稍微宽松一些,这样温度计就可以放在后面了。 让宝宝平躺,将温度计放在宝宝衣服的背面,避开脊柱中部和肩膀、颧骨两侧(测量其棕色脂肪的温度),按压5-10分钟。
2. 取下温度计查看结果。 (水银指针指向哪个刻度就是测量的温度)
3、背部温度测量的温度+0.5℃=宝宝当前体温。
4.背部温度适合测量熟睡的宝宝。
4.肛门温度
使用直肠温度计(直肠计)、酒精棉球、凡士林等工具。
测温前
1. 体温计的检查原理与腋窝温度相同。
2、在直肠温度计前端涂抹凡士林(1岁以下儿童长约1.5厘米;2岁以上儿童长2.5厘米)。
测量步骤
1、让宝宝平躺,先脱掉宝宝的尿布,用一只手固定宝宝的脚,然后将其抬起。
2、将涂有凡士林的直肠温度计插入婴儿肛门(约1-2厘米)。
3.按压并让宝宝夹住1~2分钟。
4. 取出直肠温度计并观察结果。 (水银指针指向哪个刻度就是测量的温度)
5、直肠温度测得的温度=宝宝当时的体温。
6、如果宝宝出现腹泻,不适合测量直肠温度。
第四部分 停下来听医生的话
人吃粗粮生病是难免的,更何况是对外界病菌抵抗力较弱的宝宝。 建议妈妈们不仅要以平常心面对宝宝的疾病,还要了解一套完整的看病步骤。
就医前
对于发烧的宝宝,建议妈妈们先做一些功课,有助于诊断更加高效。
1.体温趋势记录。
2.其他症状描述。
3、如果有肠胃不适,需要观察大便情况。
4.如果出现皮疹,观察其发展趋势(如开始部位、颜色、大小等)。
就医后
看完医生后,一定要真正听从医生的护理建议求医网,吃药,这样宝宝才能尽快好起来。 不要随意减量或停药。
有时医生一次就诊后也治不好。 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1.持续发烧。
2.就医时出现的其他症状。
3、摇晃。
4.皮肤状况异常。
5.眼睛的变化(发红、发黄等)
如何保证药能治病?
我们都希望药能治病,所以用药说明也是每个家长必须要注意的。 以下是大家在看病、接药、服药时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看医生时
详细告诉您的医生或药剂师:您是否有药物过敏经历; 您是否有特殊体质或家族遗传疾病。 那么患者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时期内服用正确的药物,剂量也必须正确,同时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返回医院进行检查。
接受药物时
现场仔细核对信息:患者姓名; 药品名称; 药物剂量; 用药时间(如一日3次、饭前、睡前、需要时等); 使用方法(如口服、肛栓、外用软膏、注射等)。
吃药时
一般来说,儿童和婴儿的退热药有口服含片(通常磨成粉末)、口服液和直肠栓剂三种。 服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神志不清或抽搐时不宜口服。
2、母乳喂养宝宝时,最好不要把药物放入奶中,以免日后讨厌喝奶,而且如果奶没喝完,就达不到应吃的药物剂量。
3、用勺子、注射器、药杯服用时,应事先测量确定容量。
DIY退烧方法
如果洗澡时体温在38℃左右,或者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服用退烧药时,妈妈可以用温水擦拭或淋浴来降低宝宝体温。 但不要用酒精擦宝宝的身体来退烧。 如果酒精散热太快,宝宝会发抖甚至抽搐,这可能会很危险。
睡在冰枕上 婴儿发烧,需要更多休息。 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冰枕,用毛巾包裹起来作为宝宝睡觉的枕头。 除了阅读使用说明外,还需要了解冰枕不要直接接触宝宝的脖子,以及使用过程中是否有困倦或困倦的现象。
如果你有轻微发烧或已经服用了医生的退烧药,在第二次服药之间如果仍想退烧,可以使用市售的退烧贴剂,但最好在使用前询问医生。 通过皮肤吸收,确实可以达到退热的效果,但由于应用面积的限制,建议辅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