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在艺术领域,精神疾病不再是怪异或可鄙的;而是在艺术领域。 它成为人类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一种积极而有益的经历。
在现代艺术史上,精神疾病被视为一次卓有成效的冒险。 这种精神领域的现代主义始于梵高的“疯狂”,如今精神病人的艺术创作已成为一个特殊的范畴。
1. 维托雷·卡帕乔 ( ) 的《治愈里亚托的着魔者》(约 1496 年)
该作品描绘了 15 世纪威尼斯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中世纪人们如何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 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为《治愈狂人》,但《痴迷》似乎更符合当时人们对于灵魂的看法。 在里亚托桥上,一名牧师奇迹般地治愈了一名被恶魔附身的男子。 他的痛苦既不是医学问题,也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一种宗教经历。
2. 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 Grü)的《圣安东尼的诱惑》(约 1512-16 年)
中世纪晚期的艺术家对早期基督教隐士圣安东尼被魔鬼诱惑的故事着迷。 格吕内瓦尔德的画作代表了个人在理智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最深的恐惧。 恶魔的可怕形象似乎是一种畸形的想法。 这件作品是为一家医院创作的祭坛画的一部分。 其中一名恶魔有着灰色的皮肤和疤痕,与医院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相同。 那么,这部作品是否暗示了身体疼痛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呢? 它影响了后世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至今仍是一部关于精神问题的杰作。
3.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忧郁症》(1514)
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已经经历过忧郁症。 当时,这被认为是体液失衡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黑暗感觉。 这种心理上的忧郁反映在丢勒笔下人物的呆滞面孔上。 她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似乎无法继续写作。 从她使用的工具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数学家、几何学家、建筑师——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物。 对于丢勒来说,不幸也是一种高贵,而画中人眼中的忧郁也是他才华的证明。 这幅版画可以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的开端。
4. 威廉·霍加斯的《疯人院里的浪子》(1733)
伦敦贝斯莱姆皇家医院的创始人并不认同丢勒对心理阴影作为人类生活一部分的洞察。 臭名昭著的贝特莱姆医院建于中世纪,可能在 14 世纪致力于治疗精神疾病,是伦敦人拜访“疯子”的地方。 霍加斯描绘了两个“理智”的女人欣赏这些疯狂的风景,其中两个疯子认为对方是主教和国王。 在霍加斯看来,理智与疯狂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
5.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理性的沉睡催生了魔鬼》(约1799年)
戈雅笔下的艺术家在睡梦中遭到怪物袭击,表现出启蒙运动末期理性的脆弱。 在戈雅看来求医网报道,智力只支配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在现代时代的黎明之际,这部作品是对圣安东尼古老诱惑的回响,毕竟旧的幽灵还没有消失。
6. 西奥多·杰里科的《疯狂肖像》(1822)
极端的精神状态和内心的痛苦是浪漫主义时期诗歌和艺术关注的主题。 这种内省的情感引导世人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席里柯关于“疯狂”的肖像系列。 基里科总共完成了10幅相关肖像画,其中5幅现存,他们都是艺术家的朋友乔治医生的病人。 画面中女性的悲伤清晰可见,艺术家对她们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这项工作避开了常见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将精神疾病视为人类状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经常描绘死亡和暴力的艺术家,他自己显然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7.古斯塔夫·库尔贝的《自画像(绝望的人)》(约1843-45)
库尔贝形容自己是一个“疯子”,脸上既喜悦又惊恐。 他的绝望状态不是一种可鄙的疾病,而是一枚值得骄傲的艺术勋章。 这种态度可以追溯到丢勒的《忧郁症》,并在浪漫主义艺术中得到延续,库尔贝将天才等同于疯狂。 他绝望的表情是19世纪前卫艺术家的典型写照,他们在酒精和毒品的陪伴下,寻求疾病的体验。
8. 文森特·梵高,《缠着绷带的自画像》(1889)
梵高痴迷于十九世纪的画作《雨果·凡·德吉斯的疯狂》。 中世纪画家范德古斯因精神疾病被限制在修道院里。 在那个形象中,他正在受苦关于疾病的艺术作品,而他周围的人却无能为力。 梵高有时会对这幅画产生共鸣。 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后,画了一幅自画像。 画面中,梵高和这位中世纪的前辈经历了同样的痛苦,有着同样的表情。 梵高的蓝眼睛直视着画面,目光专注,充满穿透力。
9.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1893)
“这种呼喊是普遍的。这就是今天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体验。” 蒙克自己说道。 “尖叫”已经成为现代人能够产生共鸣的精神体验。 这不仅是困扰个人的病态问题,大声尖叫的欲望似乎是对破碎的天空、痛苦和孤独的自然反应,这是可以理解的。 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艺术史重新定义了精神疾病,蒙克为这一趋势提出了一个结论:世界上不再有“贝特莱姆”疯人院,世界本身就是。
10.普林茨霍恩收藏中约瑟夫·福斯特(1916年后)的无题作品
蒙克和梵高从现代艺术的角度提出了精神疾病的积极价值,可以视为视觉现实的钥匙。 医学领域也开始关注艺术与心灵的联系。 1933年普林茨霍恩博士去世前,收集了一系列精神病患者创作的艺术作品,我们现在称之为“局外人艺术”。 “疯狂”曾是艺术家描绘的主题,如今也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作者为《卫报》专栏作家,朱洁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