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近年来,有机草莓病虫害不断发生,导致草莓品质下降,影响草莓生产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提高有机草莓栽培质量,加强有机草莓病虫害防治,本文探讨了有机草莓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有机草莓病害及防治
(1)灰霉病
1. 有害症状
草莓生长各阶段均可侵染,主要危害草莓叶、花、果茎和果实。 叶部发病时,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褐色水浸状病斑,有时病部略呈环状图案。 秘书病部呈褐色干腐,湿时叶背出现乳白色蓬松菌丝簇。 果实受害时,初出现油状浅棕色小黄色斑点,随后斑点扩大,整个果实变软,并出现由病原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组成的灰棕色霉菌。 此外,病原菌还能在受害植物山上形成扁平或不规则的黑鼠屎状菌核,菌核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2. 发病模式
该病的致病菌是灰霉属(),属于 亚门的真菌。 病原菌在受损的植物组织中越冬,在18-20℃、高湿度条件下大量繁殖,孢子在空气中传播。 种植过密、氮肥过多、猪生长过于茂盛、灌溉过多、雨水连续、空气湿度过高时发病严重。 灰葡萄孢( )是草莓的主要病害。 保护地耕作和土地耕作均易发生。 半数发病可减产10%~30%,严重年份可减产50%。
三、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棚内霉层较重的病果和枝条; (2)叶面喷洒哈茨木霉叶型300倍液+鱼蛋白生物刺激素300倍液,每5天一次,连续使用2-3次; (3)霉菌层去除后,每7-10天使用哈茨木霉叶型300倍+鱼蛋白生物刺激剂300倍或瑞珍(枯草芽孢杆菌)300倍+鱼蛋白生物刺激剂300倍。
(2)白粉病
1. 有害症状
主要为害草莓叶、花、果茎、果实等多种器官。 发病初期,叶子上长出一层薄薄的白色菌丝体。 随着病情加重,叶缘卷起,叶片变成勺状,上面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和大小不等的深色污渍。 花蕾受损,花瓣不能正常开放,早期果实受损,幼果不能正常膨大。 果实为害后期,果实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粉末,果实失去光泽、变硬,失去商品价值。
2. 发病模式
该病的病原是粉孢菌属,属于半知菌亚门。 病原体以菌丝体形式在感染组织中越冬,是一种活的寄生真菌。 温度和空气湿度是影响草莓白粉病发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适宜的起始温度为15~25℃。 低于5℃或高于35℃都不会发生。 适宜的发病湿度为40~80%,分为孢子遇水不能萌发,降雨抑制孢子传播。
3、治疗方法
(1)清除棚内霉层较重的病果和枝条; (2)叶面喷锐珍(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鱼蛋白生物刺激素300倍液,每5天一次,连续。 2-3次; (3)霉菌层去除后,使用瑞珍(枯草芽孢杆菌)300倍+鱼蛋白生物刺激剂300倍或哈茨木霉叶型300倍+鱼蛋白每7-10天一次300倍生物刺激剂。
(3)根腐病
1. 有害症状
主要为害草莓的根部。 该病可分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 急性萎蔫型多发生在春、夏季。 3月中旬至5月初,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阴雨放晴后,植物突然枯萎,变得青翠枯萎。 死。 慢性萎缩型主要发生在定植时至初冬期间。 根系先从幼根尖部或中部开始变成褐色或黑褐色腐烂。 根茎横切,中心红棕色。 定植后,症状在新的不定根上最为明显。 发病初期,中部表皮坏死,形成长的红棕色至黑棕色梭形长斑。 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和根部坏死,呈褐色。 全根枯死求医网报道,地上叶片变黄或枯萎,最后全株死亡。
2. 发病模式
该病的病原真菌为草莓疫霉( ),属于鞭毛亚门,仅侵染草莓。 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地表病残物或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 卵孢子在秋末冬初产生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的表皮,形成病斑。 病斑处产生的孢子囊通过灌溉或雨水传播。 该病属低温病害。 6~10℃的低温适宜该病发生。 气温高于25℃则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灌水方式、灌水量、灌水时间是诱发草莓根腐病的主要因素。 大洪水漫灌易造成病害蔓延,而小水浅灌和滴灌则发病较少。
三、防治方法
防治草莓根腐病的关键是要及早抓起,从苗期开始,对苗期要“与药联姻”。 第一步处理:清除温室内病中后期的病株; 第二步:用哈茨木霉叶型300倍+哈茨木霉根型1000倍液浇根,每株50-100ml。 第三步 步骤:灌根后一天,用鱼蛋白生物刺激素300倍液喷洒叶片,提高植株抗逆性,促进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2、有机草莓病虫害及防治
(1) 红蜘蛛
1. 有害症状
叶背叶柄主脉两侧首先出现黄白色至灰白色小斑点。 叶子变成淡灰色草莓得病,叶面变黄、失绿。 为害严重时,叶片烧焦脱落,植株矮小,生长缓慢。 损害首先发生在植物上。 下部的叶子蔓延到植物的上部叶子,并在叶子的背面形成网来隐藏。 它们喜欢聚集在叶背的主脉周围,形成网,在网下造成损害。 它们可以通过风和人类活动传播。 其危害是世代交替造成的,防治不及时、有效。 容易传播疫情。
2. 发生模式
红蜘蛛多见于温室内枯枝、烂叶、土壤裂缝或苗木移栽时进入温室内。 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成螨开始活动,日平均气温达到16℃时,雌螨开始产卵; 通常,成螨和若虫刺穿草莓叶背并吸取汁液,吐丝、结网、产卵并造成损害。
三、防治方法
A。 农业防治:红蜘蛛主要寄生在草莓老叶上。 及时摘除老叶,不仅可以减少虫口数量,而且可以加强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b. 生物防治:日平均气温升至10℃以上,开始使用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防治,连用7-10天一次; 棚内发现红蜘蛛成虫后,可释放捕食性螨虫,以控制棚内红蜘蛛的数量。 晴天注意将捕食性螨虫留在棚内。 下午5点后或阴天释放。 释放捕食性螨虫后 1.5 个月内停止使用印楝素。
(2) 蚜虫
1. 有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聚集在草莓叶、芯叶和叶柄的下面,吸吮草莓汁液并分泌蜜露。 生长点和芯叶受损后,叶片卷曲、扭曲,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2. 发生模式
蚜虫对温室草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2-5月和9-12月,其中3、4月为高峰期。 它们大多在嫩叶、叶柄和叶底周围活动,吸取汁液并分泌蜜露污染叶子。 与此同时,蚜虫传播病毒。 使幼苗退化。
3、治疗方法
A。 物理防治:棚内悬挂绿珍1号(黄板),吸引蚜虫; b. 生物防治:释放蚜虫的天敌瓢虫,捕食蚜虫; C。 化学防治:前期叶面喷洒印楝,对红蜘蛛、蚜虫等害虫有全面的防治作用。 当蚜虫大量发生时,可用苦参碱喷雾进行治疗。
(3) 白粉虱
1. 有害症状
若虫和成虫主要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受害叶片褪色、变黄、枯萎,甚至死亡。 除直接危害外,还可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造成煤炭污染,还可传染病毒性疾病。
2. 发生模式
在保护区越冬或以各种昆虫状态继续为害。 成年人有很强的变黄倾向。 它们不擅长飞行,通常聚集在叶子的背面。 成虫有柔情,故植株上部成虫数量较多。 每只雌性平均产卵 150 个。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爬行几个小时。 当它们找到合适的进食地点时,会将管心针插入组织中并吸食汁液以造成伤害。
三、防治方法
A。 物理防治:棚内设置瑞珍1号(黄板)吸引粉虱; b. 生物防治:释放害虫天敌蚜虫,蚜虫可在粉虱卵中产卵。 还可以喂食粉虱若虫,可有效控制粉虱种群数量; C。 化学防治:白僵菌400亿孢子/克稀释1500倍,均匀喷雾。 最好的效果是在害虫发生的早期就开始使用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