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新手医生:中医病案/医学讲座/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参考文章
老中医几十年来治疗头痛的秘方
作者 郭永来
1、治疗头痛的方剂
30多岁的表弟郑培专,头痛时常加重。 单方、中药、西药反复使用均无效。 我把他介绍给我的老师关云武,一位老中医。 关某服用银翘散加减方、九脑汤等方剂20余剂。 吃药时他不觉得痛,但停药时又痛了。 后来疼痛延长到了每一天,痛苦极了。 我已经痛苦了快一年了,快到春节了。 因为他找我诊治,所以想先暂时过个春节,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经过仔细思考,我发现关老师所用的方剂主要是疏风,治疗外感比较好。 我近一年来的头痛并不是外在因素造成的。 身体并不强壮,他还担任会计师。 他每天努力工作,忧心忡忡。 此属血虚肝阳上亢证,故治疗以养血平肝为主。
处方:柴胡2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20克,菊花10克,陈皮10克,天麻10克,甘草10克。 公克。 三剂。
买药的人来到安图,药店缺天麻,就拿药方给关医生,请他修改。 关医生又到天麻里加了白芷、荆条各10克。 表弟服药后感觉很好,来找我换药方。 这时,我恰巧得了流感,卧床不起,他就用原来的处方,又买了三剂。 等我康复的时候,他的病已经好了,到我搬家的时候,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复发了。
注:这个方子算得上是我刚学医时的“杰作”。 我看了半个晚上的中医书籍,终于想出了一个方子。 没想到这么快就见效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就记录下来了。 此后,我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反复应用和验证了这个方子。 只要辩证准确,效果确实很好。
1994年我在八家子医院时,曾治疗过河南村一位50多岁的病人,患有头痛8年。 我也用此方,加丹参、红花,治头痛。 痊愈后,他告诉我,他的头痛很奇怪,就是性交后头痛更加严重,他几乎绝望了。 之前,他很害羞,不敢向我解释。
经过多年的应用,我对此方有两点感想。 首先,本方治疗头痛,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肝血亏虚、肝阳上亢证。 头痛的部位应该是两侧太阳穴明显疼痛。 其次,处方中柴胡的用量应在20-30克以上。 如果太少,效果就不好。 我曾经有意将柴胡的用量减少到6克左右,但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对于头痛剧烈者,还可加全蝎、天麻、红花、丹参等,效果也不错。
2.加味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头痛
枫溪队张虎林的妹妹第一次来找我治疗是1982年6月11日,她头痛,吐苦水,吃不下东西。 奇怪的是,她每天下午六点到八点就患上这种病(其他时间都好好的),剧痛期间他的手脚抽搐,看上去神情恍惚。 家人怀疑他患有精神病。 经我大队(新兴大队)和良兵公社医院医生诊治,结果多日不见效果(主要使用补液和安定)。 (药物和抗症状治疗药物)))于是他就回到我父母家来看我治疗。 我给他诊断,发现他的脉象、舌象都正常,没有发烧。
正犹豫间,我忽然想起伤寒论:干呕流涎头痛者,可用吴茱萸汤治疗。 《金匮要略》曰:干呕、呕吐流涎者,半夏干姜散可治。 此证书与此一致。
处方:党参、乌玉、半夏、干姜各15克。 一剂即可缓解。 服用三剂即可防止疾病复发。
注:蒲福洲曾治疗过一位头痛剧烈、吐水、舌冷如冰的病人。 他用吴茱萸汤,初效终效。 遂以为病重,药轻。 他用吴茱萸一两(30克),加红糖为导。 如果所有证据都丢失了。 可见乌鱼可重用,古方亦可加减。 乌郁汤的原方是用大枣和生姜。 我当时在沣西,东北农村物资匮乏,所以没什么用。 我对这两段进行了加减,就达到了效果。 很稀少。 而且,张家当年住在沣西,子孙众多。 家里的生活很困难,孩子们经常生病。 他们从小就接受我的治疗,所以他们相信我,所以即使他们结婚了,他们仍然回来找我治疗。
3、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头痛
补中益气汤加荆条、细辛、菊花、当归、薄荷等,治疗气虚头痛。 方学上又称调中益气汤。 我觉得其实就是补中益气汤加了味,所以一直用这个名字,方便大家理解和理解。
我第一次用此方治疗头痛患者是在黑龙江省虎林县种畜厂。 种畜厂里有一户姓邱的人家。 他的妻子患有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 我治愈了病人。 他的女儿嫁给了十九连邻居的一个女孩(虎林县大部分村子都是建设兵团成员,所以就以连队命名)。 她头痛久久不愈,就介绍她来找我治疗。
我详细询问了发病原因。 女孩的继父想要上大学,但她的继父不同意。 于是初中毕业后,她就不得不回家下地干活(成为一名农业工人)。 因此,她的精神负担很重。 她一开始患有失眠症,不得不看小说来消磨时间。 后来我的失眠越来越严重,渐渐的我就头痛了。 晚上睡不着,白天却没精神,发呆。 到迎春求治,药不见效。 我心情郁闷,几乎不想活了,脉搏微弱。 ,舌淡无苔,诊断为气虚型头痛。 我一方面安慰她我一定能治好她的病,另一方面开导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无非是告诉她一些大道理)。 生活中不开心的人有很多,所以要心胸开阔。 此方略加减减,共治疗二十天,病即痊愈。 此后,虽用此法治疗过数例,但均未再有记载。
注:此类头痛与目前诊断的神经衰弱性头痛类似。 一般多见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 头痛的性质并不严重,但一直头绪不清。 本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五龙承气汤治疗肝阳上亢所致头痛
五龙承气汤的处方由天麻、白芷、川芎、地龙、大黄、芒硝、甘草组成。 源自《全国名医集》中熊鼎诚治疗偏头痛的方剂(详见原书)。 我主要用它来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即所谓肝阳上亢。 头痛,主要症状为脉强滑弦、舌质红苔干、便秘、头痛剧烈,一般伴有高血压。
1988年,我刚到福东不久,镇上一位从事各种政务的“小官”就问我,这能治头痛吗? 我详细检查了他之后,发现符合上面的要求。 为了开这个方子,我就服了。 将发生三次付款和追偿。 我说我头痛好几年了,但长期治疗无效。 我曾经每天服用止痛药来维持病情。 没想到中医竟然这么有效。 在我的记忆中,我用这个方子治疗过大约两三个人。 虽然病例不多,但只要患者有以上主要症状,那就有效。 头痛剧烈者,可加全蝎、红花、丹参。
5、散粉汤治疗偏头痛
临床上看到的典型偏头痛以面部中线为界。 一侧疼痛,但另一侧不疼痛。 因此,它被称为偏头痛。 它是血感性头痛的一种,治疗起来也相对困难。 是治疗此类疼痛的有效方剂。 处方由川芎、白芷、白芍、白芥子、柴胡、香附、郁李仁、甘草组成。 方中主药为川芎。 原方用量为川芎一两(30克)。 其他药物的用量很少。 我用此方时,用川芎40-50克。 三标汤的主要药物是川芎。 古方中论述本方必须用川芎。 用量达到30克(一两)以上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其他人,使用通常的量(10-15克),我通常喜欢添加全蝎,丹参和红花。
典型的偏头痛实际上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常见。 我多年来行医中见过两例,均用此方痊愈。 1997年夏天,铜井镇山王庄有一位妇女。 她患有偏头痛已有数年,经过长期治疗仍无法治愈。 疼痛发生时,她疼得厉害,不停地用头撞墙。 因为症状非常典型,让我想起了三片汤。 我根据自己的处方选择了它,并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在处方中添加了全蝎、红花、丹参、川芎40克。 开了三剂药,但因为玉立人药房缺药,所以让她自己去买。 还让她回来复诊,看药效是否有效。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收到她的消息。 我以为这可能没什么效果,时间久了我就忘记了。 几个月后,山王庄的四五个人来找我治疗头痛。 他们告诉我,他们听到这个女人说她的头痛消失了,所以我把他们介绍给我。
1998年春天,邻居李光亮的婆婆也来找我治疗,因为她患有偏头痛久治不愈。 她疼痛的性质并不固定在左边或右边,但每天总是一侧痛,另一侧不痛。 你必须服用止痛药、扑尔敏和泼尼松来缓解疼痛。 我听别人说这些药不能长期吃,所以我不敢再吃了。 因为症状典型,所以我就直接采用了这个方子。 由于皮房站药店没有郁里仁,所以我用了10克大黄代替。 用白酒浸泡后,我用小火炒至变黑。 服三剂后,症状缓解,再服三剂,疼痛停止。 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没有再复发。 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典型的偏头痛是较难治疗的血感头痛类型之一。 我在临床实践中还没有见过很多。 我看到的两个病例,都是用三偏汤方来治疗的。 效果中规中矩,但这并不代表此方是治疗偏头痛的特效方。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验证。
6、祛风散热,治疗风寒头痛
治疗头痛采用疏风散热的方法。 我在谭志远的病历和老中医岳梅的治疗中找到了它。 它最初被称为治疗偏头痛的处方。 由菊花9克、桑叶9克、黄芩6克、薄荷6克组成。 克,苦丁茶7.5克,连翘12克,夏枯草12克,川芎6克求医网信息,白芷6克,荷叶半片,鲜草根12克,(配方中用量已添加)作者:岳老)。 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发作时,一侧头痛剧烈,太阳穴有热感,眼睛疼痛,甚至面部、牙齿疼痛,或午后体温升高,舌头可能发麻。呈红色,脉搏可能浮动。 该证属于肝经风火犯诸阳之会。 可平肝火,疏散风热。 头痛剧烈者,方中加防风6克,银花15克。 (以上为月老原文)。
我曾用这个方子稍加修改和减减,治疗过几位头痛患者。 我印象最深的是宏伟医院王桂成的女儿。 1996年,我从红卫兵来到皮革防卫站。 王的女儿因头痛一年未愈,来找我诊治。 她的脉搏微弱,头痛不重,却每天都挥之不去。 有时,她的头部两侧太阳穴也疼痛。 显然,有时整个头都疼。 由于长期治疗不愈,精神压力很大,从而导致失眠。
我一方面劝她不要太担心,同时根据她的症状,诊断为气虚型头痛。 我给她治疗的是补中益气汤,主要是加减。 服了近十剂,不见效。 后来,经过仔细诊断,我发现她的脉象虽然微弱,但数有点,而且略弦。 当我问起疼痛时,我说感冒后或月经期间疼痛加剧。 我诊断是肝经郁热,所以选了这个方子,因为药房里没有这个药。 苦丁茶和荷叶都没用,我又加了防风和英花各15克。 五剂有效,连服十余剂止痛。 加减丹栀逍遥散善后,痊愈。
7、血府逐瘀汤治疗脑震荡后头痛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仁所著的名方。 原书论述了此方治疗多种证候,首当其冲的是头痛。 即便如此,我在很多情况下也没有用过这个方子来治疗头痛。 我只用这个方子。 治疗了几例脑震荡后头痛的病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建筑公司张安义的嫂子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路边的拖拉机撞倒。 她的后脑勺撞到了一块石头上。 她晕倒并被送往医院。 获救后,她醒了过来,但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撞她的司机赔偿了她400元。 她的家人觉得既然没有痛苦,何必要别人的钱,就坚持不收,最后离开了她,只赌三百块钱就可以了。
没想到,二月份以后,我的头开始渐渐疼,而且越来越严重。 头痛还伴有恶心和呕吐。 长期治疗无效,后来生活不能自理。 这时,我试图找到罪魁祸首,但我觉得时间太长了。 似乎无法说话,所以她心里越来越觉得自己没用,病情也越来越严重。 后来张安忆让她来找我治疗。 我用血府逐瘀汤加丹参、水蛭,有时还加蚯蚓等,两个月左右。 患者为完全康复欣喜不已,于八月中秋节专程前来表达谢意。
之后,西山小区就多了两个人。 其中一人在踢足球时摔倒,撞到头部,导致头痛和恶心。 另一人因与他人打架,太阳穴被击中,导致头痛、恶心。 西医治疗无效。 王英兰给我介绍了他们治疗,我就用这个方法给他们治疗了。 由于病程较短,只服了十几剂药,便痊愈了。
我刚学医时,在张锡纯的影响下,经常用《神溪录》里的药方。 因此,对于脑震荡、中风等病症,我也经常使用书中的镇安熄风汤和王清仁的补阳还五汤。 治疗脑震荡可用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 从未使用过单一药剂来替代赭石来治疗脑震荡。 近日,老中医邹孟成在《三十年临床研究记录》一书中介绍了这种单药的使用方法。 建立非凡功绩,确实令人大开眼界,现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治疗脑震荡、脑挫裂伤没有特效疗法,中医多以平肝化痰、潜阳熄风为主。笔者选用钩藤、石决、江夏、茯苓、天麻、龙牡、磁石等。以及竹茹、蒺藜等治疗数例,很少见效,读了曹体印先生的《诊断实录》后,我得以用单味代替赭石,再次服用,治疗脑震荡。临床使用,有效,连服四五例。
下面记录一个典型案例:陶某,男,48岁,某粮食局副局长。 1979年10月5日上午,他与邻居发生争执,头部、腰部、眼睛被木棍击打。 ,当即晕倒,被送往某区中心医院急诊科。
住院12天后,他被诊断为脑挫裂伤。 出院时,背部和眼部的伤势逐渐痊愈,血压也从入院时的220/130降至130/90。 当时主要症状是头晕、严重恶心,出院当天就请我去看医生。 他抱怨说,受伤之初他感到头晕。 十几天来,虽然反复针灸、药物治疗,但症状并未消退。 他只能静静地躺着,身体连半点动都不能。 只要稍微动一下,他就会感觉天旋地转,头晕目眩,然后就头晕目眩。 经常恶心但不呕吐。 一日三餐、水、药都是家人喂的。 进一步检查,脉弦滑,舌质苔正常。 精鱼:代入赭石100克,加水两大碗,炒至温热。 温热后,用勺子慢慢喂,四小时左右喝完。
当天下午我就开始服药,到了晚上,药刚用完一半,我就可以自己站起来了。 于是我继续吃药,把药全部吃完了。 半夜,我下了床,独自去厕所。 然而,他踉踉跄跄地想要用手抓住什么东西。 第二天我又服用了一剂,就恢复了正常。 直到1989年他因这种疾病去世为止,生前没有任何脑震荡的证据。
注:此例有头晕,甚至没有呕吐。 在《诊断记录》的案例中,出现了严重的呕吐和神志不清的情况。 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7年,此后就没有再版过,逐渐变得稀少。
现将原文转载于此,供读者求证:
粤东范军女儿,五岁,从楼窗坠落,言语嚣张,喝酒呕吐,吃完就吐。 无法认出父母,无法眨眼。 可能是肝阳蕴痰,也可能是温邪痰滞。 五天五夜,药物没有效果。 后来,他的朋友少宇去看望他,发现他的脉象乱了,不规则了。 既无风寒外伤,也无痰滞内病,无重伤筋骨、筋骨之事。 事实上,身体倒立剧烈晃动,浊气上升,清气下沉。 古宗以平胃降浊法治疗。 加五两锻赭石为唯一味,用三个大碗煎汤,每十分钟用小勺喝五六勺。 喝了不到一半,我的意识就清醒了,呕吐也停止了。 我喝了一碗粥,便秘了,平静地躺下。
……接续著名的医学记载,徐训之的儿子十岁,从台上摔下来,吐出苦水。 他把它放在盆里,呈绿色,像蔬菜汁一样。 。 方为温胆汤,加枣仁代替赭石。 正胆腑,名正丹汤。 一剂即可停止呕吐。 我以前也见过这种综合症,但不知道如何治疗,所以没有尝试去挽救。
这个案例非常规,被称为“勇气下降”。 该方以温胆为主。 但如果不加黛芝,则没有效果。 此方得力者,仍为戴志。 若单独使用而不用赭石,不用枣仁温胆,效果可期……所以,杞黄家不应安于自己的累药方,而应锐意进取,求证良方。以获得有效的药物。
以上为邹老原文节选,此案记载于《名医续录》中。 之前看过好几遍,也意识到是属于脑震荡之类的疾病。 脑震荡这个名字是一个现代疾病名称。 当然,古人是不知,所以有“怯崩”之说。 虽然看似标新立异,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古代中医想要治愈这种疾病并不容易。
有一些疾病,虽然病情很严重,长期无法治愈,但一旦用专门的方剂治疗,往往会立竿见影。 故学医者,应勤求古教,博采众法,方能日渐成功。
8、外敷疗法治疗眶上神经痛
眶上神经痛是现代医学对这种疾病的名称。 中医书中称为眉骨痛。 一般中医书籍中经常讨论这一点。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感风热所致,如《丹溪心心》《法》对此病有专门论述:眉眼眶痛,是风热痰浊所致,用风痰治疗,类似于痛风。 随方曰:选奇汤,治眉骨痛难忍,甚效。
后世医家亦传授此证。 例如,秦伯所著的秦伯《中医临床证候制剂眉骨痛》也说:“(此证)常伴有阳明头痛或少阳头痛,如果单独出现,则多为阳明头痛或少阳头痛。”风热外束所致,痛则目不能开。” 其治疗方还主张用玄气汤,其中药用防风、羌火、黄芩、甘草等。
另外,我在几位现代中医专家的相关专着中也看到过用此方治疗头痛,特别是伴有眉骨疼痛的头痛的论述。 可见,本证多为风热所致,毫无疑问,选用芪汤治疗本证是行之有效的方剂之一。
然而,我在这里讨论的眉骨疼痛可能是另一种疼痛;
首先,这种眉骨疼痛并不伴有头痛。 这种眉骨疼痛,在山东省日照县称为“谰螀舀”。 我住在吉林安图县时,当地人称其为“谰螉老扇”,形容疼痛的剧烈程度。 患者自己说,感觉就像是头疼,难以忍受。 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疼痛突然发作。
第二,我妈妈总是用热敷给人治病,这不能用风热来解释。
这种眉骨疼痛在临床上并不常见。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两个案例,而且是在我学医之前。 当我住在吉林省安图县枫溪村时,我只有十六、十七岁。 枫溪二队的张芙蓉和吴振民都患有这种病,他们都采用了这种热敷疗法。 好转。
说起来好像很麻烦,但是实践起来却很简单。 方法是:先将做豆腐的卤水涂在疼痛处,然后将油放在火上烧热。 它是由多层布料缝成正方形制成的块状抹布。 据说使用的年数越多,效果越好。)热量是根据人体皮肤能承受的原理。 趁热将其涂在疼痛部位。 如果感觉稍冷,请加热后再涂抹。 涂抹一段时间后,你会感觉疼痛减轻,大约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疼痛就会停止,这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会相信这么简单的方法竟然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所以,这两个病例虽然不是我亲手治愈的,但是我却亲眼看到了我母亲亲手治愈的。 我还是把它们写下来了。 一是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亲自验证一下陈士铎头痛方,二是希望以后看到我写的这篇文章的人也有机会验证一下,以免埋没这篇文章方法。
随附的:
三标汤见于《辨证实录卷二头痛》,是清代名医陈师铎独创的方剂。 此方用于治疗“半侧头痛的人,疼痛可能在右侧,也可能疼痛在左侧,且疼痛多在左侧”,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偏头痛。
组成及用途:
白芍(五钱)、川芎(一两)、玉里仁(一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甘草(一钱)、当归白芍(五钱),水煎服。
无论头痛如何,一剂即可止痛,无需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