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求医网 来源:求医网
器质性
求医网信息
据悉,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平振教授牵头的“超高密度三维测图技术辅助ECMO治疗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项目已入选为更多患有高危复杂心律失常的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广州市临床高新技术和重大技术清单(2024-2026年)
心跳289次/分,频繁“触电”
今年8月的一天中午,张大爷在看电视时突然感到惊慌。 他的心如重锤一般,双目发黑,脸色惨白。 我妻子立即拨打了120,被送往当地医院。
张叔叔心脏不好。 2018年,他因急性心肌梗塞植入了3个支架。 2019年,他因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性心动过速”)而植入了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ICD迅速识别并提供电击治疗。
正是因为有了ICD,张叔叔才得以坚持到了医院。 当地医院完成了相关检查,并安排张大爷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张先生的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反复出现,心率最高可达289次/分,血压低至66次/分。 然而,尽管反复进行除颤和药物治疗,症状仍未缓解。
经当地医生推荐,张大爷被紧急从清远转至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
“病人心脏剧烈跳动,血压急剧下降,24小时多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就像经历了一场‘雷雨’。” 这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罕见的临床急症,死亡率非常高。” 在详细了解张大爷的病情后,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平珍教授表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过快,心脏无法收缩,生命体征不稳定, ICD可以有效预防猝死,但不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反复电击复律会对心功能造成损害,要彻底解决心律失常问题,射频导管消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借助ECMO,快速准确消除病灶
由于张大爷有心脏病史,手术难度很大,充满风险和困难。 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保证短时间内准确测绘; 二是手术过程中如何保持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的稳定。
杨平珍主任指出,消融过程中需要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才能定位病灶求医网信息,但当出现快频室性心动过速时,血压会迅速降至零,留给医生测绘的时间非常短。 此外,患者患有缺血性心肌病,需要联合心内膜和心外膜标测。 心外膜标测技术性很强,需要干心包穿刺术。 稍有不慎就可能刺破心肌,损伤冠状动脉。 心脏压塞的风险。
杨平珍主任和她的团队仔细研究手术方案,最终决定采用ECMO和超高密度三维标测技术完成射频导管消融。 ECMO在患者体外重新建立一套生命通道,用人工心肺代替患者自身的心肺,提供外源性的泵血和氧合功能,维持机体所需的氧气和血液供应。 那么,如果手术过程中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也会有充足的血液灌注,维持血压稳定,为手术创造机会。
在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治疗科ECMO团队的协助下,手术如期进行。 得益于ECMO的大力支持,手术团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兴奋图谱分析。 即使心率高达近300次/分,血压也稳定维持在66次/分左右,为手术的顺利完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 杨平珍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准确地找到心腔和心外膜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靶点,并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成功击退“电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3D测绘地图
杨平珍主任在ECMO协助下进行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和消融
为复杂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改变。 一些心肌细胞坏死后,被纤维疤痕组织所取代。 纤维疤痕与残留的心肌细胞纵横交错,引起心肌梗塞。 细胞导电异常。
导管消融是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但术中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已成为心导管消融技术最难攻克的堡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平振主任团队提出使用ECMO来完成消融手术。 2019年3月,团队完成首例ECMO辅助射频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电风暴”,至今已完成50余例。
杨平珍主任介绍,ECMO主要用于为严重心肺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和循环。 人工心肺暂时替代病人的心肺功能,维持病人的生命,为手术留下足够的时间。 这是ECMO技术的新应用,将为更多高危复杂心律失常患者带来福音,接受更好、更安全的治疗。
(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