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按照正常饮水量计算,一个人每天的正常尿量为1000-1200毫升,大约相当于2-3瓶矿泉水的量。 排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 一个人的尿量、尿液颜色、尿液状态以及排尿时的感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我们盘点了以下一些重要情况。 大家应该引起重视求医网报道,及时排查患病的可能性。
尿液颜色反映什么问题?
正常情况下,尿液呈淡黄色、清澈、无杂质。 有时由于饮食、药物、疾病的影响,尿液有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颜色。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1. 深黄色或黄褐色,如茶或酱油
除了喝水少之外,尿液变成深黄色的原因一般有两个:
过多食用胡萝卜等含维生素B2的食物,或服用维生素B2或其他相关药物;
肝脏疾病会导致黄疸。
如果尿液长期呈深褐色,也可能是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症、蚕豆病、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的。
2.乳白色,像稀牛奶一样
这种情况可能是乳糜尿,这意味着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颗粒: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淋巴管堵塞引起的。
也可能是脓尿或结晶尿,是由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尿液中盐酸结晶浓度较高引起的。
3.橙色、浅红色或红色
尿液变“红”通常是由以下情况引起的:
饮食:多吃红色、橙色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胡萝卜、红火龙果、樱桃等;
用药:服用了利福平、甘露醇、转氨类、奎宁、甲硝唑、柔红霉素、依帕司他等药物。
如果怀疑出现血尿或尿中带血,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明确原因。
4.蓝绿色
蓝色尿液通常发生在婴幼儿身上,是由小儿尿布氰化物综合症引起的。
绿色尿液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吃太多芦笋; 由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引起,通常伴有流脓、发热等全身症状。
尿液的量和颜色是多少是正常的?
我们在计算尿量时,一般是指24小时内从体内排出的尿液总量,称为尿量。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次产生的尿液量约为200至400毫升,因此24小时内排出的量约为1000至2000毫升。 正常人的平均用量约为1500毫升。
尿量的多少与喝水的量有关。 同时,尿量还与年龄、活动量、天气温度、空气湿度和精神因素有关。
那么尿量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所说的多尿,一般是指24小时内排出的尿液总量超过2500毫升;
原因:生理性:饮水过多、摄入浓茶、咖啡,或长期精神紧张、失眠等; 病理:见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神经源性多尿等。
少尿是指24小时内排尿总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排尿持续少于17毫升;
原因:生理性:每日饮水少,出汗多; 病理:肾功能衰竭、休克、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等。
无尿是指24小时内总尿量少于100毫升。
除了上述原因外,情绪也会对排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一些精神疾病会引起身体症状,包括泌尿问题。 有些患者可能因精神焦虑或某些压力而出现排尿困难。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对人体新陈代谢和泌尿系统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发现尿液有异常,应先寻求医生的帮助并接受检查找出问题所在。 如果排除了生理和病理原因,排尿仍然困难,就需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