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大众生活 来源:大众生活
提高临床思维和逻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诊断,二是治疗。
对于医生来说,诊断是最主要的,因为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基础,治疗是建立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的。
可是上了临床就会知道再优秀的医生都会有误诊的时候,就算是教科书给出的诊断尺度,会同时注明敏感性95%,特异性95%,就是告诉你,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国内外文献熟记于心,对于特定病人来说,即使完全符合诊断尺度,还有5%是错的。这就是疾病的复杂性,临床上误诊率估计在30%左右。
更不谈就算一个医生再智慧,他都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连本学科的书都读不完,一个医生没有见过的疾病是多数,见过的才是少数。我问过我们国内非常著名的皮肤科专家,他主编了很多大型皮肤科工具书,那书里一共写了2000多种皮肤病,这本书他通读无数遍,他已经年过九旬,我问他这辈子那些皮肤病他见过多少种,他说大概见过不到800种。这还是我们这样的省级大医院里,皮肤科都是我们医院门诊量数一数二的科室。
我们医学生本科院校学习的教科书通常是基础性知识,好比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再到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是一个单纯的学习某个系统的知识,而到了临床上具体某个病人,就是把所有知识融合起来,对于临床场景来说,具体到一个病人,可能是很复杂的。
教科书是尺度化思维,而临床是个体化思维和综合性思维。教科书上讲一个病,是讲一个单纯的疾病,到临床上一个皮肤科病人可以伴有内科症状,伴有外科症状,甚至可以伴有你看到不知道该归哪个科的症状。当一个病人具有多个症状时,那就要考虑是多个疾病发生于同一个体?还是某一个疾病累及多个系统?
一个疾病可以有典型体现,也可以有不典型的体现,有些疾病以前认为是同一类,随着科学发展,又分出来了新的疾病。也可能以前认为是两个疾病,过一段发现只不外是一个疾病的差别体现。每年医学史上都会有新的疾病出现,2019年出现的新冠肺炎就是新的疾病,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目前仍未看到消灭的希望。
这是主要谈的诊断,对于治疗一个已知的疾病,多数书上会给出首选治疗,次选及其他选择。选择任何治疗方案都要有明确的依据,要符合疾病的诊疗原则,不能违背医学基本原则。好比禁用于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的药物一定不能使用,好比感染不能应用免疫抑制剂。
作为临床医生,需要有高度自律性,在严格的框架下行动,绝对不是有一个处方权,想干啥就干啥,而是严控自己的行为,选择一种治疗方案,一定要想到,在现有条件下,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可能的范围内选择对患者身体最有益的方案。
当一个医学生通过近10年的学习,相当于一个士兵会打枪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就相当于一个士兵经过练兵后获得了持枪证,就有了上阵与病魔战斗的战斗的资格。
这时更需要知道,你手中的枪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所以,用枪要受到严格约束,即用药和实施任何治疗,包罗给病人开检查单都要有富足的理由,如果能省的步调尽量省去,能不消药的尽量不消药,可以口服的不去输液,可以无创的就不选择有创,只有无创无法解决者才考虑有创性医疗行为,就是要把对病人的医疗伤害降到最低。
因为医学是个易惹麻烦的职业,一个医生的行动失去约束,倒霉的就是病人了,病人倒霉了,最终会牵连医生。在严格条件约束下才气减少因医疗过失给病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才气制止自己陷入麻烦中。
临床上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极其有限,目前多数疾病只能选择控制,作为医生就会有改进治疗方案的机会,这就涉及创新了。创新的前提是不能违背医学伦理,要考虑选择新方案有何优势,患者是否能够获益,是省钱了?还是伤害更小?疾病控制更好?改进治疗方案一定要考虑获益风险比例,只有获益大于风险时才考虑改进。
说到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老祖宗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话太适合医学生了,做本科生是读有形的书,而结业后既要到临床上读病人这本大书,还要在碰到困难时会求助于国内外的文献,看看那些先行者们是如何看待这个疾病的。
对医学生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