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大众生活 来源:大众生活
大一新生初学中医读书推荐
初入中医校门,意味着学医之路的开始,然而进门容易,入门却难,想要有所成绩,所亟需付出的唯有读书一法。读书已然不易,于汗牛充栋之古书及良莠不齐之今书中谨慎择选,就更为不易。我读书时,无人教诲,十年通读历代,至今似有所得,唯望借苦劳引玉,慎勿以颟顸见弃。
且先引林佩琴之语如下:
不先窥《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遂古圣人,尽己性,尽人性,参赞元化,仁寿斯民,其心法备载《灵》、《素》各八十一篇。自越人祖述心法,垂为《难经》,嗣后长沙论《伤寒》,分究六经。河间治温热,专主三焦。东垣倡益气补中。丹溪创滋阴降火,济偏补缺。要皆上阐经训,下启法门,卓然自成各人。由有明迄今,诸名家亦无不根柢圣经,发挥心得,以着于篇。学人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裁。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惟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开;惟精也故悟彻于元,而重关直辟。平时灼有定见,临证不设成心,诊毕矣审用何法,法合矣选用何方,权衡乎禀之浓薄,病之浅深,治之标本,药之浮沉,及一切正治从治,上取下取,或上病取下,下病取上,或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乃知执一者拘,多歧者泛,师心者愎,随俗者庸。至于体贴病情,曲折都尽,刀圭所授,立起沉疴,善矣!若犹未也,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此其难,殆又在识证辨证后乎。乃观近日悬壶家,大率学殖荒芜,心思肤浅,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法,治血枯以通瘀法,与夫喜行温补,罔顾留邪,动辄攻消,不知扶正,轻者重,重者死矣。——《类证治裁-序》
高中补遗建议
古文类:《古文观止》、《古代汉语》、《孟子》
古人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大概是讲学习中医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小学的相关知识。建议无需读过于艰深晦涩的古文,如《周易》《庄子》之类,中医专著中难读之书不少,徒将精力置于诸子,是无谓的。我在学医之前,颇研究过几本,然而于学医用处不大,不外中医确实是格物致知的功夫,妄想如禅宗般顿悟,则绝无可能。
大一读书建议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读让自己先入为主的书,因此过分自信如黄元御、张景岳等;错话过多如陈修园、陆懋修等均不宜读。专业性强的也不宜早读,如《理虚元鉴》《寓意草》《辨证录》等。过于艰深晦涩的不宜先读,如《素问》《灵枢》之类。即便《伤寒》、《金匮》也不宜早读,经典善则善矣,然而历时久远,历代精妙治法阙如,倒霉于整体治法的建立。况且先读仲景,容易迸发出迷之自信,所以谨慎先读。
基础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
建议先读完这三本书再读其他,有人说读经典则先难后易,读教材则先易后难,其实完全不是如此,只要初读之书皆是中庸之作即可。中庸并非平庸,而是不偏不倚,虽然《中基》中难免有所发明,如肺主宣肃这一今世总结,不外多知道这点又有什么欠好?《中诊》的瑕疵在于过分机械,因为病人的症状并不是一本书可以尽述,然而知道典型又有什么欠好?《医古文》不需多说,建议完全通读,背诵十数篇尤佳。
药学类:《本草新编》《中药学》
先推陈士铎,不在于陈氏之书精妙,而在于简单醒目。《本草新编》并非中庸之作,过偏温补,以至于初学者读之只想用补,我对此书毁誉参半,胜在议论博肆,经典内容也多有涉及,有助于中医的思辨。《中药》将功效分列为四字短语,利于初学者学习,却倒霉于用药时分辨,想要分辨明晰,单单这两本远远不敷,好在大一不消开方,略通即可。
治法类:《医宗必读》、《医学心悟》、《中医内科学》、《方剂学》
前两本书都是先讲医论,后讲内科,首先医论部门都颇能持中,同时也有《伤寒》内容,精髓处颇多,于医学不正之风处,又能秉笔挺言。《必读》又讲脉学及药学,脉学属上乘,药学属优秀,都要精读誊抄。内科部门,《必读》未能总述病症,《心悟》虽总述但较简写,因此一定要结合两书,首次总结内科治法,之后再读其他,逐渐增胜为上。至于内科教材,虽有过于机械之毛病,不外分门别类,较适合初学,其实但凡内科都是机械的,治病不能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