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贯治疗仍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 然而,如何修复肿瘤术后的缺损,同时恢复患者的外观和功能已成为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学的制约因素。 又一个临床发展瓶颈。 因此,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的诊断、治疗、局限性和发展方向已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重大问题。
1.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我国还没有口腔医学学科。 牙科相关疾病主要在牙科学校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口腔颌面部肿瘤疾病则通过普外科进行治疗。 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科毛协军教授提议将“口腔科”更名为“口腔科”。 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195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牙科系”正式更名为“口腔医学系”。 此后,全国各大大学的牙科学院相继更名,各大医院的“牙科”也更名为“口腔科”。 “口腔医学”的提出将牙科与临床医学真正意义上紧密联系起来,让颌面部肿瘤、外伤、颞下颌关节病等西方国家不属于牙科执业范围的疾病纳入口腔医学实践。 正在诊断和治疗中。 这也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口腔颌面外科自口腔医学成立初期就形成独立科室以来,发展迅速。 在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最早涉足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的人是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张希泽教授和原四川医学院的夏良才教授。 1951年,夏良才教授率先在华西眼耳鼻喉医院设立口腔外科床位; 次年,他在华西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独立的口腔颌面外科病房。
1953年,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张希泽教授在广慈医院(现上海瑞金医院)创办口腔颌面外科。 业务范围也从良性肿瘤、炎性病变的治疗扩展到下颌骨手术。 切除后立即进行骨移植等高难度手术引起了国际牙科界的关注。 1961年,因业务扩展,原口腔颌面外科分为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两个独立科室。 张希泽教授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 1964年,张希泽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双侧同步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取得成功。 邱伟六教授率先采用全长隧道皮瓣一次性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口腔颌面部癌痛化学治疗。
1965年,口腔颌面外科迁至上海第二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需要多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其发展过程离不开多学科的相互融合。 以颅面联合外科为例,它是口腔颌面外科与神经外科相结合的产物。 1978年,邱伟六教授等在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施行首例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并获得成功; 1979年初,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王大章教授领导的治疗小组成功完成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上颌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颅颌外科手术涉及颅前窝和颅中窝,为后续类似手术奠定了基础,使晚期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患者受益。 从此,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陆续成立独立肿瘤医院。 借鉴发达国家头颈外科与耳鼻喉科密切合作的经验,组建了独立的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外科科室,广泛开展手术治疗。 ,以化疗、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 顺应医疗专业化的趋势,头颈部肿瘤疾病的分类日趋细化: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科诊断和治疗起源于口腔和唾液腺的恶性肿瘤; 鼻咽癌、喉癌、下咽癌的诊治重点是耳鼻癌的诊治。 主要治疗领域为眼内肿瘤的咽喉科、眼科,甲状腺癌的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和总医院普外科。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头颈肿瘤外科的发展,1985年,费胜忠(耳鼻喉科)、李树岭(头颈肿瘤外科)、邱伟六(口腔颌面外科)三位教授联合发起成立全国“头颈肿瘤外科学会”,最终成立为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学会,形成头颈肿瘤外科“三足鼎立”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的关键20年,199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正式加入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和次年颌面外科医生。
2001年,口腔颌面肿瘤学组也正式成立,华西口腔医院温玉明教授担任首任组长。 集团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此后,血管疾病组、唾液腺组、肿瘤内科组、修复重建组等相继成立。 2018年5月,由125家会员单位组成的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集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诊疗专科联盟正式成立。 、研究资源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提高我国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领域的整体水平,预示着头颈肿瘤从单一专科向多学科转变的发展趋势一体化。
2019年5月11日,整合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组、唾液腺学组、修复重建学组、肿瘤内科组、血管学组,成立首个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科。肿瘤组。 由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张晨平教授担任首任主任委员的委员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主题为“凝聚力引领、协同发展——推动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MDT诊疗”的学术会议。截至2019年底,注册人数已超过1000人。 此次盛况空前,充分体现了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充足的后备人才储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过70年的努力,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已发展为包括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头颈肿瘤放射治疗、头颈肿瘤内科、颌面激光、血管畸形、唾液腺疾病等重建、吞咽康复、肿瘤基础研究等多学科治疗团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科室。
2.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诊治现状及挑战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死亡率居其他疾病之首。 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癌症治疗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还注重社会、环境和心理多元化的治疗模式。 在肿瘤疾病大家族中,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解剖结构复杂,病理分类多样,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因此,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仍然是一个国际难题。
2.1 口腔颌面部头颈部肿瘤的精准诊治
精准医学( )是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个性化医疗的新的医疗理念和医疗模式。 迅速成为全球医学界的热门话题。 关注的焦点。 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微生物组等生物大数据的不断积累,为利用多种组织学数据评估疾病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健康的人。 理论基础。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我们可以针对多种疾病实现“准确诊断、准确分类、准确治疗”,甚至可以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设计和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精准治疗相关研究处于跟踪状态,仍停留在分子标志物筛选和样本库建立层面,与精准治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临床诊断和治疗。 此外,生物大数据与信息科学缺乏交叉融合,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大数据缺乏采集和系统集成,精准医疗所需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滞后,该领域临床研究的不足仍然突出。 巨大的挑战。
2.2 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多学科融合
随着临床学科逐渐分化、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各个学科的纵向发展往往是其他学科所不知道的。 单一学科的诊疗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患者的整体治疗需求。 多学科协作(多团队)是医疗一体化的一种形式。 可以完成单一学科无法完成的治疗,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医生知识领域狭窄而造成的不恰当甚至不恰当的治疗。 错误的诊疗方案也能促进协作科室的共同发展。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 例如,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结合化疗、放疗或中药治疗。 因此,口腔肿瘤患者的综合序贯治疗方案往往需要外科、肿瘤内科、放疗、中医等多学科医生共同讨论、综合制定。 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的发展符合医学从细化分工到资源整合的整体发展方向。 还需要更新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和诊疗理念,满足人们对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诊治的需求。
2.3 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的功能康复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切除常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损和口腔生理功能障碍。 如何修复颌面部缺损器官(尤其是颌骨)的形态和功能是临床工作的另一个挑战。 颌骨是面部中下部的骨支撑结构,包括上颌骨和下颌骨。 它容纳上下牙齿,参与口腔、鼻腔和眼眶的形成,并邻近颅底和颈动脉等关键组织结构。
颌骨缺损是导致颅面部残疾和畸形的首号疑难疾病。 颌骨形状复杂,重建手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 同时,需要考虑重建后种植牙的位置。 我国颌骨缺损病例较多,病情复杂,重建率低,且功能缺失。 这些阻碍了绝大多数患者进入社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数字化手术和影像技术的发展,通过CAD/CAM模型、手术导板和导航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完成复杂的下颌骨重建过程。 但其精度无法满足功能重构的“毫米级”要求,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如何精确修复缺损软组织体积以恢复生理解剖位置,如何重建神经以恢复动力和感觉功能,都对颌面外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学科发展
成为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专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还需要灵活的临床思维、科研敏锐度和丰富的常识。 头颈肿瘤治疗整体培训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急诊ICU、麻醉、心脑血管、呼吸、内分泌等方面。 只有充分掌握以上科目,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头颈肿瘤专家,这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然而,由于现有卫生和经济体系的限制,癌症患者往往经济承受能力低、医疗风险高。 很多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畏难,倾向于选择种植手术等热门专业,这对本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情况严重。
目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科医生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大综合医院和三级口腔专科医院。 现有三级口腔专科医院尚无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与头颈肿瘤相关的辅助科室。 在诊断和治疗头颈部肿瘤等复杂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时,患者往往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 联合主题治疗。 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来说,由于与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的执业范围部分重叠,常常存在业务竞争等问题,导致患者分散、病房萎缩等问题。 一些综合性医院最终设立了口腔颌面科。 外科病房正在与其他科室合并,甚至关闭。 此外,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科医师的培养来自口腔医学专业,而头颈外科和耳鼻喉科医师的培养则来自临床医学。 同一执业领域的医生拥有完全不同的认证和经验培训体系。 他们各不相同,无法实现同质化教育,造成人才培养的不平衡。
在西方国家,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往往需要拥有双学位(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 然而,我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医生虽然专业技能出众,但仍需获得官方临床认证。 因此,有待从根本上完善和规范国家层面的口腔颌面外科教育培训体系,为今后的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的发展和专科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3.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诊治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诊疗已趋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数字医学”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远程医疗”。 其中,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具有隐私性、可复制性、去中心化的电子数据库。 可以有效解决医疗流程中的网络安全、数据交换、互操作等技术瓶颈。 可以在区块链平台上进行共享。 这些数据用于建模和机器学习、辅助治疗和健康咨询等医疗活动。
此外,5G医疗可以实现快速、海量的数据传输。 远程诊疗、健康监测、AI/VR/AR技术也将通过5G在医疗领域实现。 5G时代的到来将引领医疗和教学领域在疾病诊断、监测和治疗方面的发展。 此外,数字化手术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外团队开展了颌骨重建机器人、颅底穿刺机器人等一系列研究,为头颈部肿瘤及修复重建手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但目前仍处于模型和动物实验阶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手术技术将为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