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悲痛在细雨中回响在黄浦江畔。
人们记得,当年的《感动中国》颁奖词是这样形容吴孟超的:他手里拿着刀,心里有一团火,是一匹孜孜不倦的老马,背着病人一一过河。
吴孟超自己也曾这样说过:“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军人,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与肝癌作斗争,哪怕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这匹孜孜不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了一串数字:他完成了16000多例手术,救治了20000多名患者。 在医学界,这是一个几乎难以复制的奇迹——97岁时,他还完成了一次高难度手术。
一个人找到并树立正确的信仰并不容易,而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则是一生的事情。 吴孟超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如今,这匹孜孜不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了一颗恒星供人们仰望——明亮的银河上,有一颗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名叫“吴孟超星”。
诚心有胆,帮助苍生。 这星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闪耀。
缅怀人民军医吴孟超——
真心有胆,互相照顾,帮助苍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90多岁仍坚持在手术台上为患者做手术。本报特约记者 王泽峰 摄
一双神奇的手
这双手破译了肝脏这个小区域的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这是一双洁白柔软的手,长约十四厘米。 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弯曲。 专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外科医生的手指长年握住止血钳变形的结果。
正是这双手,破译了肝脏这个小区域的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将成千上万的患者从生命的绝境中拉了出来。
四年前,退休上海市民陈美香找到上海电影集团发行部,希望花10万元预约放映一部以人民军医吴孟超为主角的电影《我是医生》。讲述了一个传奇治疗师的故事。
“我就是被吴先生抱过河的。” 吴孟超为癌症患者陈美香做手术后,她健康地生活了20多年。 感谢吴先生的仁慈和善良,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影片看到吴先生的“返老还童之手”。
“外科医生有两只手和一把刀。” 在吴孟超看来,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 在很多癌症患者的心中,吴孟超的双手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日本同事来到这里,用摄像机从头到尾拍摄了吴孟超的手术过程,但他们想不通为什么他那双神奇的手看起来像长了眼睛; 美国同事连续三天现场观摩手术。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根本不相信一个八九十岁的外科医生还能站在手术台上。
2019年那个春日,吴孟超像往常一样穿上手术衣,站在手术台上。 他引以为豪的双手依然灵活有力。
无影灯下,一名瘦削的白眉医生埋在一群高大的助手之中。 他的脚一动不动,微微抬起头,向上看去。 一双神奇的手深入病人的腹部,游走于肝胆之间。
40分钟后,肿瘤被成功切除。 在护士的搀扶下,吴先生走出手术室,疲惫的脚步微微摇摇晃晃。 此时此刻,这位白发白须的外科医生已经97岁了。
当时,吴先生并不知道,这是他医疗生涯中最后一次拿起手术刀。 此后,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这双手无法继续为患者进行手术。
人生就像一天。 时间让人变老。 时间也会让你的事业永垂不朽。
这是一双灵巧的手。 20年代,年轻的吴孟超跟随父亲前往东南亚。 清晨的阳光下,8岁的吴孟超赤脚走过马来西亚的一片橡胶林。 他手中握着切胶刀,在青白色的树身上轻轻划出一道斜口,乳白色的胶水缓缓渗出。
割胶、舂米、编筐……少年时期异国他乡的生活艰辛,赋予了吴孟超一双巧手力量和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吴孟超和几位爱国青年回国留学。 在四川李庄同济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时,他的双手曾为建筑师梁思成描过图纸。
这是一双执着的手。 抗战时期,昆明同济中学为躲避日军空袭而“拉响警报”时,这双手握住了女同学吴佩玉的手。 这样的坚持持续了一生,吴佩瑜成了他一生挚爱的伴侣; 新中国成立后,吴孟超的老师从外科专家邱法祖这双手正式拿起了手术刀……
这是一双温暖的手。 每次查房,吴孟超都会搓手取暖,检查病人的身体,并将病人的鞋子放在床下。 有一次,吴孟超检查完病房准备离开时,一名病人突然拉住了吴先生。 他轻轻地站起来,深情地吻着那双赋予他新生命的双手。 吴先生立即转过身来,抱住病人的头,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这又是一双锋利的手。 如果学生和助手在病房或手术室犯了错误,这些手就会用力敲击桌子,不断的声音让学生和助手心惊胆战……
吴孟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家。 看到吴总习惯性地敲着左右大拇指,刘随然秘书就知道吴总又在思考“大问题”了。
全球每年新增肝癌病例和死亡人数的50%以上发生在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手术切除率最高的国家。 尽管患者送来的横幅太多放不下,吴孟超却高兴不起来。
“就算我化身千手观音,一天也只能做一次手术,手术、化疗、放疗都不能解决问题,根本的治疗方案必须依靠基础科学。” 20世纪90年代起,吴孟超带领学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疫苗,使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为免疫系统预防和治疗癌症打开了大门。
近年来,吴孟超带领学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
吴孟超生前照片 本报特约记者 王泽峰 摄
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手术后,吴先生累得瘫倒在沙发上,但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
那一年,吴孟超的诊所迎来了一名两岁的孩子。 吴先生微笑着看着孩子,伸出手摸了摸孩子的肚子。 孩子看着白眉爷爷慈祥的脸庞,笑了。
一旁,年轻的妈妈哭着说:“我病了一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笑。” 原来,她一直带着孩子去各大医院就医,看到孩子穿着白大褂让人哭了。
孩子的眼睛不会说谎。 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眼睛?
这双眼睛非常“温柔”。 吴老常说,不管病人多话,医生的眼睛一定要盯着病人。 每个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 病人的眼睛里渴望着希望,他不敢辜负,更不敢辜负。
这样一张照片令人难忘:吴先生术后累得瘫倒在沙发上,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
有一次,吴先生发烧了,但当天就做了肿瘤切除手术。 他敲了敲桌子,打发掉劝他休息的护士。 890克重的肿瘤花了两个小时才切除,吴先生累得瘫倒在椅子上。 大家急忙把他抬进休息室,护士长心疼得哭了。
那一年,95岁的吴先生亲自带队前往云南省福贡县,为偏远地区贫困患者解除病痛。 手术完成后,吴先生本人也住进了病房。
当外国同事和记者将镜头聚焦在吴孟超身上时,他的眼神宽宏而锐利; 当他踏上手术室为他准备的专用踏板时,无影灯光下,他身体前倾,目光变得专注而冰冷。
这是一双“有特色”的眼睛。 年轻时的吴孟超一双大眼睛明亮,充满坚毅。 27岁从医学院毕业后,因为个子太矮,差点被分配到“儿科”。 具有慧眼识才的赵宝奇教授曾表示,当他在外科留用吴孟超时,看重的是这个年轻人冷静、坚毅的气质。
这双眼睛非常“明亮”。 那一年,吴先生加入“强筋六连”,穿着迷彩作训服,和一群年轻战士一起站队晨练。 照片中,他精神抖擞,行军礼,白眉下有一双明亮的瞳孔。
官兵们并不知道,这位91岁的老战士刚刚接受白内障手术,安装人工晶状体仅一个月。
这双眼睛非常“锐利”。 吴先生在看医生的医嘱单时,从来不着急地浏览。 “他总是用右手的食指一次指向一个手指,逐行逐字地阅读,并盯着一个又一个的数据。” 弟子严以群道:“几乎没有人能在他面前如此大意。”
这双眼睛有时会“暴躁”。 有时候,医院没有为吴先生安排足够的手术,熟悉他的护士都看得出来——
吴先生灰白的眉毛皱在一起,目光低垂,脸色颓然,一脸不高兴:“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
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有很多事情让吴先生眼睛无法忍受。 有时候,出差在外,坐在高铁上,望着窗外高楼大厦和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老人若有所思地问秘书:“随着房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也来了。”车越来越多,一定是……”这是好事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讲述我父亲的这些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个方向,而不是在迷茫中前进。” 吴孟超的女儿吴玲告诉记者,在父亲的众多照片中,她觉得有一张最抓人。 好的 -
夕阳的余辉下,身着军装的吴孟超双手抱在胸前,面色凝重,抬头望着远方,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我要赶紧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人才,有人和有平台,事情就做好了。所以以后一定要继续学习,三十、四十年后,如果能解决肝癌的问题,那我就在天上看吧。” 弟子们不敢忘记吴先生的教诲。
吴孟超生前照片 本报特约记者 王泽峰 摄
一颗纯洁的心
好医生眼里看病,心里想人
“医学是一门用心灵温暖灵魂的科学。” 一踏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走廊,医护人员抬眼就能看到吴孟超的“座右铭”。
好医生眼里看病,心里想人。 回忆起吴孟超,人们心中留下的,是他眼神的清澈和内心的纯净。
一大早,车子刚停到医院楼下,门口就已经有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助理医生等候。 一下车,吴孟超就在军装外面穿上了白大褂,径直走进了门诊大厅。
这个时候,吴先生就会刻意加快脚步。 一是他不希望病人等待,二是他想增强病人的信心:“你看,我九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还能很好地为病人服务!”
从成为医生的那天起,他就知道自己的生命“属于手术室,属于病人”。 大医真挚、朴实的初心支撑着吴孟超在拯救世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34岁参加全国知识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56岁,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迎来了科研人员的“春天”; 74岁时,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90多岁的他依然活跃在手术室,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吴孟超的学生有时会调侃吴老师的生活其实“质量很差”:出差住快捷酒店,三顿简餐,四个季节有几套军装,常年做手术,新年第一天查房。
82岁高龄的吴孟超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病人的肿瘤有篮球那么大,切除起来非常困难。 该患者此前曾去过多家大医院,均被拒绝。 没有哪个医生敢做这个手术,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损害自己的名誉。
有人劝吴孟超不要做这个手术:“你现在是肝脏外科的领军人物,一旦出事,你的名声就会毁了。” 吴孟超只回答了这句话:“我的名声是什么?我只是吴孟超。”
中国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有哪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加该奖项后,科技部派出工作组对他进行评估。 医院领导认为“组织谈话”是大事,于是第二天取消了吴孟超的手术。
吴孟超得知后,坚持恢复手术:“患者是河南农民,60多岁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穷,村民们集资来到上海,留下来了。”在医院多呆一天对他们来说可不好。” 负担。 我不能再让他们等我了。”
这颗心不能容纳名利,但却充满了大爱。 “用最好的技术、最科学的方法、最便宜的药品和设备、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治愈病人的疾病。” 这是吴孟超心目中“能医”的标准:“病人是一本书,治好病人就会积累财富。” 吴先生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享受。
“为患者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荣幸。” 回顾自己的一生,吴孟超曾有这样的感悟:“我吃过苦,苦过,苦恼过,彷徨过,但我没有退缩,坚持过。”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心里就应该有自己景仰的山河。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里,吴孟超的勇敢和激情并没有洒在战场上,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发扬光大。
——17岁那年,就读于嘉庚华侨中学的吴孟超,号召同学们把饭钱捐给浴血奋战的祖国前线战士。 毕业典礼上,他们收到了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写的感谢电。 正是八路军总部的这封电报,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
——战争年代,年轻的吴孟超也“追星”,进入四川李庄的中国建筑学会,帮梁思成夫妇画画。 “是爱,是温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 他从林徽因手中接过巧克力,也接过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
——1949年上海解放时,黎明时分,在南京路中美医院实习的年轻医生吴孟超,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里面睡着一排排解放军战士。他们的衣服在路边。 看到这支纪律严明、无可挑剔的军队,他的内心深深地震撼:“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1956年6月12日,吴孟超穿上解放军军装,授上尉军衔,正式成为一名人民军医。 那一刻,他激动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取得成功。 在布满荆棘的荒野中,吴孟超踏着一条越走越宽的路。
“如果你选择回国,你的理想就会根深蒂固;如果你选择从医,你就会有追求的平台;如果你选择入党,你就会有崇高的人生信念;如果你选择从医,你就会有追求的平台。”你选择参军,你就会有一所很棒的学校。” 吴孟超曾说过,这4个正确的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幸福。
资本家
这个世界上不乏专家或权威。 缺少的是一个“人”——一个愿意付出自己的人。
“很多人都把你视为传奇,但我是唯一见过你手术后躺在椅子上的人。你胸口的手术衣已经湿透了,你的手臂撑在扶手上,双手掌心相对都在微微颤抖……”
2018年7月,央视《朗读者》节目中,一封来自长期与吴孟超共事的护士长的来信,让主持人董卿泪流满面。
在患者心中,吴孟超是一位可以托付生命的恩人。 了解吴孟超的同志和亲戚都知道,吴先生不是一个超人,而是一个令人尊敬、可爱的人。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事实上,作为三个女儿的父亲,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多。 他的妻子说他是一个“头脑简单,只知道治病救人”的人。 小时候,吴玲很害怕她的父亲。 “他回家的时候很严肃,笑得很少。当他把我的好学生证书带回家时,他只说了一个字——好吧!看到病人他很高兴。这不是吗?”直到我母亲去世,他才不再那么了不起。”
95岁高龄的吴孟超受邀参加上海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与女儿女婿同台演唱歌曲《紫竹调·家的味道》 。 春晚排练当天上午,吴孟超还进行了手术。
患者是一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女性,肝脏出现肿瘤。 有人建议过年后是否要做手术。 “这样的病人连一天都等不了。” 吴孟超坚持要进手术室。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脱下白大褂后,吴孟超穿上日常军装,匆匆赶往演出现场。 随后,他高兴地说:“今天手术结束后,小姑娘元宵节前就能回家了。” 在他心里,多了一位病人回家过年,就像一句“万事如意”,很暖人心。
2016年1月8日,吴孟超在新建的新医院为患者进行了第一例手术。 这个新院区是吴先生这几年最担心的项目。 秘书说:“他就像一把旧锤子,锤着进度。” 吴先生要求司机在车上戴上安全帽,以便作业完成后第一时间检查施工现场。
吴孟超的办公室里有一尊木雕老鹰。 鹰的眼睛锐利,爪子有力,翅膀宽阔,蓄势待发。 “吴老师有一双坚强的翅膀,可以保护我们。” 护理部主任叶志霞说:“在吴老师身边学习、工作、充电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 她说:“吴老师就像拿着一根小鞭子,带动着大家前进。” 在会议室开周会时,吴孟超从不使用麦克风:“我说话大声,你们都听得见。我也是90后,我们比比看谁更有活力。”
很多学生表示,吴先生似乎有一种磁场,善于“用事业吸引你,用情感凝聚你”。 医院资金紧张,但他把护士们送到斯坦福和新加坡深造。 他还表达了对在欧洲学医的孙女的诚挚希望:“你会回来吗?我们的平台很好。”
“乡愁就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 吴孟超曾将席慕容的诗写在纸上。 2014年,吴孟超回到出生地福建闽清义诊。 15000多名村民来到了这个小山村。 在祖屋附近的百年榕树下,他握着孙女的手说:“你要记住,我们的根在这里。”
作为父母的儿子,吴孟超有很多遗憾——1956年,远在马来西亚的父亲因胆囊结石去世。 那时没有通讯,所以他不知道。 后来,联系了海外的家人后,他让弟弟给母亲寄了一封信和包裹。 母亲这才发现,儿子为国家做了这么多事情!
吴孟超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很多人已经是知名的专家教授,但吴孟超仍然把他们当作孩子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教导他们:“世界上不缺少专家,也不缺少专家”。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愿意付出自己的人。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请记住,药有时会用尽,只有无尽的爱才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如果不是她收拾父亲吴孟超的东西,她70岁的女儿吴玲也只会进医院几次。
吴先生办公桌上日历上的日期定为2020年1月4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办公室。
“你太幸运了。” 吴灵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你们记者能够走进手术室,看我父亲做手术。其实我很想去那里,但一直没有机会。”
吴灵也第一次看到父亲用过的许多物品——
一张深红色的真皮手术转椅从吴先生平时做手术的六号手术室搬进了他的办公室。 由于手术时长期站立,为了抓牢地面、站稳,吴先生的左脚两个脚趾总是并拢。 他平时穿的绿色手术拖鞋只能剪掉部分脚背; 一款老式的速溶咖啡厚玻璃水杯,吴先生已经使用了20多年。 手术后泡一杯绿茶是他的习惯; 洗脸盆里,一瓶大宝润肤露、一瓶飘柔洗发水、一个白底红字的搪瓷牙刷杯……
办公室里,一切陈设一如往常,仿佛吴孟超院士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