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内科护理学
第六章 血液系统
1、(简答)血液系统疾病的共同特点:(1)外周血中的细胞和血浆身分的病理性改变(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3)出、凝血机制的功能紊乱(4)骨髓、脾、淋逢迎等造血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异常。
2、(填空)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起始细胞,具有不停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与增殖能力,又称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HSC的分化及增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
3、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称粒细胞减少症;<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在外周血中占0.2%-1.5%。
3、(考数值)贫血严重度的划分尺度:轻度(90-110g/L);中度(60-90g/L);重度(30-59g/L);极重度(<30g/L)。
4、(填空)贫血最突出的体征,常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皮肤黏膜惨白。
5、(考)输血时应注意控制输注速度,严重贫血者输入速度应低于1ml/(kg.h)。
6、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是铁主要吸收部位。
7、(考)缺铁性贫血的病因:(1)铁摄入量不敷: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2)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
*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巨幼细胞贫血*神经系统体现:末梢神经炎、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
*增补性药物治疗有:叶酸、维生素B12、钾盐等。
9、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SAA) 非重型再障(NSAA)(首选雄激素)
首发症状 感染、出血 贫血为主,偶有出血
预后 不良,多于6-12个月内死亡 较好,经治疗多数可恒久存活,少数死亡
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颅内出血是ITP致死的主要原因。
*检查血小板、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均异常。
*首选药物:糖皮质激素
11、过敏性紫癜临床分五型:单纯性、腹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血小板计数正常)
12、世界血友病日:4月17日;最主要的临床体现是出血,出血部位以皮下软组织及肌肉出血最为常见,关节腔内出血(主要是负重关节)次之,颅内出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最终导致关节纤维化,体现为关节强直、僵硬、畸形而致残。血友病不能静脉注射,禁止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女性通报,男性抱病)。
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考)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性疾病,(考)DIC的发展过程可分为: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容抗进期。DIC首选抗凝疗法是肝素应用。
*护理诊断:出血 与DIC所致的凝血因子被消耗、继发性纤容抗进、肝素应用等有关。
14、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及周围血象多为原始细胞、早幼细胞;慢性白血病则多为成熟、较成熟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并发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 *化疗是其主要方法,化疗原则:早期、足量、联合、间歇、阶段、个体化;化疗副作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口腔炎。
1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常见,脾脏明显肿大,首选化疗药物是羟基脲。
16、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无痛性的淋逢迎肿大,其确诊和分型的主要依据是:淋逢迎活检。
17、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填空)浆细胞的异常增值浸润。
18、贫血的常见原因有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急慢性失血。
19、出血倾向的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有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异常。
20、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有贫血、出血倾向、继发感染。
2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体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22、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有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敷、铁吸收不良、铁丢失过多。
23、缺铁性贫血病人口服用铁剂最好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并制止与牛奶和 茶同服,否则会影响铁的吸收; 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吸收。
24、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注射铁剂不良反应除局部肿痛外,尚可发生面部潮红、恶心、头痛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25、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化学药物中以氯霉素最多见。
26、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临床体现有贫血、发热、出血、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
27、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整个病程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 、急性变期三个时期。其最显著的体征是 脾大。 28、急性白血病的化疗过程分为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
29、问答题 :患者如果出现颅内出血征象时如何护理 口服铁剂如何护理
如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的护理
对白血病化疗病人如何进行预防尿酸性肾病的护理
30、名词解释:出血倾向、贫血 、缺铁性贫血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