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60岁,有人已经开始安享晚年,但对于何彬而言,60岁并非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延续。
60岁,何彬放弃了退休到全国旅游的机会,也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新聘请,回到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神经内科,继续接诊。到今天,他已经行医41年,多年来,他为患者答疑解惑的习惯,从未间断。
“60岁不是行医终点”
1978年,25岁的何彬到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时光一晃而过,当初的小伙子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从医的初心却未曾改变,他说,60岁并非他的行医终点。
查房、门诊、到场交班、病例讨论……如今66岁的何彬仍延续着以前的工作模式,和在职的医生没有任何差别。“神经内科分为两个组,我周一查一组病房,周三查另一组,周四门诊,周二和周五是机动时间。”尽管是机动时间,但是他还是坚持定时上下班,利用这个时间带年轻医生。
“从到场工作到现在,我一直在神经内科,已经把科室当立室了,对科室有着很深感情。尽管退休了,还想再干干,把年轻人扶一扶,而且科室也有这个意愿。”何彬笑道,“退休后,我也不肯到其他医院工作,能够在原单元发挥余热就行了!”
“活到老,学到老”
医学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如今,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已经成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开通了脑卒中诊治的24小时绿色通道,开展了急诊溶栓、急诊介入手术,使脑血管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搞我们这一行,一生没有清闲的,要不绝学习新技术、新观点、新事物。”何彬感叹说:“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对于神经内科的发展,何彬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深知业界最新技术、科室最新动态,“目前,血管造影、血管介入治疗、血管内取栓等技术,在我们神经内科已经应用得非常成熟,同时,科室也在探索国际前沿的治疗方式,即使有难度,我们也不怕!”他说。
除了学习最新技术,何彬认为,医生还应向病人学习,积累足够的经验以准确辨别疾病。有一次,他接诊了一名90多岁的老人。老人因为牙痛、面部疼痛找到何彬,“其时她挂了神经内科的号,我检查后,让她挂口腔科看看,如果不是口腔的问题再回来。结果,果然被诊断为牙髓炎引起的疼痛。”他说,一些病情症状都一样,但准确的病因是什么,医生就要有足够的经验,还要为病人想多一点。
“宁静、态度同样重要”
行医多年,何彬十分强调病人的宁静。“我们在进行大查房时,都会教年轻医生,新住进来的病人、危重病人需重点关注,耐心沟通,好比急性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脑干出血等病人,充实包管他们的宁静。”
因为重视病人宁静,何彬曾用几秒钟把一名老人从死亡边沿拉了回来。他回忆,原来还在一线时,病房里一名老年病人晚上睡觉,家属叫不允许,感觉有问题,立即找到何彬。他一去发现老人因痰窒息,立即冲到老人身后,将其后背猛击两下,气道中梗塞的痰就喷了出来,老人逐渐呼吸稳定,恢复正常。“幸好发现及时、处置惩罚及时果断,才气挽救一条生命。”
41年来,何彬有不少行医体会,“如何包管病人的宁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掌握足够的技术,尤其还要密切注意病人病情的变革,才有能力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别的,医生要心理素质好,遇事不要惊慌,要冷静、冷静地预判病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另外,要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医生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如果医生说话的语气更温和些,取抱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信任,那么,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取有费用报答。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