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癌症患者受到口腔问题的困扰,如牙齿松动、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牙龈红肿、味觉丧失等,有些情况需要拔牙。 但有些肿瘤患者拔牙时需要谨慎,以免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哪些癌症患者拔牙需要谨慎?
1.化疗
化疗可导致骨髓抑制,其特点是血液中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拔牙可能会引发炎症、导致出血并增加应激反应的风险。
2.放射治疗
放射线虽然可以杀死肿瘤,但不可避免地会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降低组织再生的能力。 拔牙后,伤口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放射线会直接损伤唾液腺,减少唾液分泌,适宜细菌繁殖,不能及时解决拔牙后的炎症和感染。 放疗期间不允许拔牙,尤其是头颈部肿瘤患者。 需要拔牙时,应安排在放疗前1~2周; 放疗后3~5年内不能拔牙,可能发生放射性骨坏死。
3.抗凝药物治疗
凝血异常很容易造成拔牙后出血,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还是激素治疗求医网报道,都有可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他莫昔芬可以降低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水平,增加血液凝固,促进血栓形成。 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远高于健康人,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为了减少血栓形成,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 拔牙前3至5天应停用抗凝剂,以免出血。 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停药的风险远远大于拔牙后出血的风险。 最好在不停药的情况下拔牙,拔牙后观察30分钟左右,确保没有活动性出血。
4.破骨细胞抑制剂药物
大多数癌症患者需要高剂量破骨细胞抑制剂来降低骨转移和骨相关事件的风险。 此类药物会增加拔牙后颌骨坏死的风险。 使用本药时应推迟拔牙; 如果停药且没有其他临床危险因素,最好选择微创拔牙。
温馨提示
肿瘤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 当发生龋齿时,应尽快补牙。 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口腔问题,在符合指征的情况下,治疗应在无痛、无菌的环境下进行。 除拔牙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口腔治疗方法,如补牙、牙周治疗、根管治疗等,且不能拖延到需要拔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