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谷雨,是指五谷因雨而生,也指雨种下,雨生百粒。
《月令七十二时集》云:“三月中旬,雨后,土浆脉动,今雨其谷于水中。雨,发音为行之声。”离开,就像雨在我的公共土地上一样。覆盖整个山谷,此时播种,从上到下。”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田里的秧苗刚刚插好求医网,新的庄稼也开始播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人体也需要滋润,否则身体容易上火; 但也要注意不要太过分,做好健脾祛湿的工作,这样在保湿的同时就不会出现湿气的烦恼了。
关于谷雨习俗你了解多少
禁杀五毒
谷雨过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发期。 为了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和人们的损害,农民们到田间除虫,同时贴上谷雨贴,祈求驱走晦气。 这种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十分盛行。
去山谷雨
古代有“踏谷雨”的习俗。 谷雨这天,女青年到村里探亲,或到野外散步,寓意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身健体。
喝谷雨茶
相传谷雨这天喝茶可以清火、辟邪、明目等健脾的养生方法,因此南方有谷雨采茶的习俗。 谷雨无论天气如何,人们都会去茶山采摘新茶饮用,以祈求健康。
赏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花的重要时期,因此牡丹花又被称为“谷雨花”。 “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已成为人们闲暇时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谷雨养生你了解多少?
谷雨是肝旺脾弱的季节,容易出现内热、脾胃不和、头痛、口腔溃疡、嘴角生疮、面部痤疮等问题。 如果脾胃虚弱,人体就容易被湿气所困,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甚至出现水肿。
《黄帝内经》云“无春则无夏”。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影响夏季的健康。
1、防止“湿气”伤害身体
专家表示,由于谷雨后降雨量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大,是神经痛的高发期,因此要防止“湿邪”入侵伤害身体。 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不要着凉,多晒太阳,适当锻炼身体。
如果“湿邪”已经侵袭,可以在日常饮食中添加一些利水祛湿的食物,如红豆、茯苓、冬瓜、薏米等。
谷雨补气除湿:五指毛桃汤【材料】
五指桃50克,百合15克,茯苓15克,大枣10克,芡实(或薏米)10克,莲子15克,猪骨500克。
【实践】
猪骨洗净后,用水浸泡,与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煮1-1.5小时。
【影响】
健脾润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最适合健脾祛湿补虚。
2、软肝疏肝
春属木,对应肝。 随着春天的深入,体内的肝气变得更加旺盛,在清明和谷雨季节达到顶峰。 如果此时七情不畅,就会影响肝的疏通和阳气的生长,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因此,柔肝、疏肝、调情也是这个节气的保养重点。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吃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葡萄等。
谷雨肉干糖水:黑梅汤【材料】
乌梅2-3个,枸杞子5克,玫瑰花3克,桂花3克,山楂3克,陈皮2克,冰糖适量。
【实践】
先将乌梅、山楂、陈皮煮1小时,关火后加入枸杞、玫瑰花、桂花。
【影响】
乌梅味酸,能抑制实热、除烦安神; 山楂能消食、行气、散瘀; 枸杞滋补肝阴、肝血; 陈皮健脾燥湿; 气润肺。
3.防过敏,不要大量出汗
谷雨前后,杨絮随风舞动,极易引起鼻痒、鼻塞、咳嗽、皮肤过敏等症状。 因此,户外活动应佩戴口罩,多喝水,多吃清肺润肺的食物。
因为谷雨正值春夏之交,此时人体气机发散,更容易出汗,而出汗过多会影响夏季气血的健康,所以不要大汗淋漓。
4、一定要喝“谷雨养生汤”
谷雨时节,经过春雨浇灌的花草树木开始蓬勃生长。 人们还要适应季节的变化,对身体进行适当的“滋润”和“滋养”。
推荐一款清代名医吴菊同创制的“谷雨养生汤”,很好的滋补、滋补我们的身体,让我们不会上火、烦躁:
谷雨养生汤【材料】
梨半个,荸荠5个,莲藕30克(或甘蔗50克),麦冬15克,鲜芦根15克。
【实践】
锅中加水一起煮沸,谷雨当天上午9-11点、下午5-7点喝汁500毫升,可加冰糖调味。
【影响】
早上9点至11点喝此汤,可增强阳气; 下午5点至7点喝此汤,可以滋阴生津。
5、运动养生
谷雨期间,可以选择郊游、慢跑、放风筝等运动,但要记住遵循“懒惰身体,不要大汗淋漓,以养脏气”的原则。
您也可以练习这套保健操,让身体保持清爽健康。
具体方法是:
①每天早上,自然盘腿而坐,右手举向天空,指尖指向左侧,左臂弯曲成直角,小臂平放在胸前,五指自然弯曲,将手掌转向胸前,同时将头转向左侧,目视左侧。 然后左右交换,做同样的动作,每边做35次。
②然后将上下牙齿一起敲击,即敲击牙齿36次,冲洗津液数次,分3次吞咽津液,意在将津液送至丹田。 如此漱劲3次,一息就是一息,以此类推,共36息。
可以改善脾胃不好、眼睛发黄、鼻衄、下颌肿痛、手臂外痛、手掌发热等问题。
6、情绪养生
谷雨正值春夏之交,春季是肝气旺盛的季节,肝与情志密切相关。
事实也证明,四五月人们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因此,谷雨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持乐观的情绪。 遇到烦恼时,应与家人、朋友倾诉,或到大自然中散步,尽力调节不良情绪,避免急躁、愤怒。
来源|健康圈
编辑| 四甲基偶氮唑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