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名人简介:谭守勇,广州胸科医院原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防痨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防痨杂志主编。
说起肺结核,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旧社会”的疾病,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如果我告诉你,在21世纪,结核病仍然伴随着我们,从未离开过。 2018年,我国结核病患者人数仍高达82.3万人,死亡人数为3149人。 你会感到惊讶吗?
为什么结核病仍然危害世界? 有哪些预防措施? 对此,我们邀请谭守勇教授为大家解答有关结核病的常见问题。
了解结核病
过去的“穷人病”今天仍然有害
说到结核病,就不得不提到“罪魁祸首”结核杆菌。 科学研究表明,结核杆菌起源于7万年前非洲的史前人类。 考古发现,埃及出土的6000年前的木乃伊肺部已有结核病病变。
我国已知最早的结核病患者是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辛追夫人,她埋葬于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初)。 科学家发现,她的左肺上肺门处有结核钙化。
◆过去:过度劳累、损伤、易患病
据中医观察,肺结核患者多是劳累过度所致,故结核病名结核病。 中医古书《灵枢·玉版》对肺结核的症状有这样的描述:“咳嗽,形变;身热,脉细而病。”
几千年来,结核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欧洲工业革命后,肺结核在工人中大规模流行。 由于晚期患者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结核病又被称为“白色瘟疫”。
20世纪初,结核病在我国肆虐。 由于患者多为穷人,故被称为“穷人病”。 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说“十结核九死”,也因为对结核病知之甚少,人们谈论结核病却别无选择。
◆现在:免疫力低下带来麻烦
但目前,生活条件普遍得到很大改善,有效的药物也有了。 为什么人类仍然患有结核病?
谭守勇教授认为,结核病至今依然猖獗,这与其自身特点有关。
首先,结核病是通过飞沫传播的,这是一种简单而隐蔽的传播方式。 如果人口密集,例如在棚屋、工厂区或学校,病毒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导致大规模感染。
其次,老龄化社会加速,老年人难免体弱多病,内防空虚,这也给结核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压力大,很多人在学习、工作中长期过度劳累,精力严重消耗,身体免疫力下降,难以抵御病毒的侵袭。结核分枝杆菌。 而且结核病治疗时间长,患者是流动传染源,给疾病防控带来很大困难。
鉴别结核病
症状不典型,筛查至关重要
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肺结核患者“瘦弱、面色苍白、咯血、午后潮热”的形象深入人心。 谭守勇教授纠正:这种认知是有偏差的。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结核病患者都是这样。 很多人的症状不典型,甚至没有异常。 当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往往会更加严重。
例如,有些患者仅表现为咳嗽和发烧,类似于感冒。 “感冒”久治不愈,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肺部有病传染吗,才发现是肺结核,但那时病情已被拖延,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早期发现潜伏患者对于结核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谭守勇教授强调,除了常规体检(胸部X光检查)外,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筛查”也很关键。
言下之意是,如果你身边有人被确诊患有结核病,即使你没有任何症状,你也应该积极配合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筛查。 要知道,通过这种无症状筛查筛查出来的患者往往病情较轻,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好。
谭守勇教授特别提醒,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警惕结核病的可能,及时就医:
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伴有咯血、痰中带血);
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怀疑患有结核病。
结核病诊断
金标准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在门诊,谭守勇教授经常遇到急匆匆过来询问的病人:我“皮试”呈阳性,是不是得了肺结核?
他经常耐心讲解:结核菌素试验(又称PPD试验)是临床辅助诊断结核病的一种方法。 通常皮试后48~72小时,通过观察局部硬结的大小,有无水疱、坏死、淋巴结炎等来判断。
事实上,由于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城市成人结核病感染率甚至达到44.5%(2000年),但感染结核菌的人90%不会终生患病,仅有10% %是由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矽肺、白血病等)。
因此,如果临床上发现PPD检测呈阳性,就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判断。 一般来说,痰中发现结核杆菌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
但统计数据也显示,仅有30%~40%的结核病患者抗酸杆菌培养呈阳性,其余60%~70%均为阴性。 因此,这些患者应充分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ESR、PPD试验、结核抗体等综合考虑,必要时可进行实验性抗结核治疗。
结核
国家免费,全程必须规范
结核杆菌历史悠久,在链霉素发现(1946年)之前,尚无有效药物对付它。 如果得了肺结核,基本上就是“病骨泉近路,孤坟年年断人肠”。
幸运的是,有很多药物可以有效对抗结核病,结核病不再是绝症。
谭守勇教授认为,结核病既可治愈,又很难治疗。 之所以说是可治愈的,是因为只要患者坚持规范治疗,首次发作的肺结核85%以上是可以治愈的。
说难治是因为肺结核的治疗要持续半年,期间需要坚持吃药、复查。 如果患者依从性不好,治疗不彻底,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治疗不规范,最麻烦的就是耐药性的出现。 此时再治疗不仅会缩小药物选择范围,还会增加剂量,治疗时间也会延长至1~2年。
结核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有些人可能会担心经济上难以为继。 事实上,针对目前结核病的治疗,国家各地结核病防治机构都会免费提供基本的一线治疗药物。 省、市财政也因地制宜有一定的治疗补贴措施。 比如在广州,对登记人口的耐药结核病治疗也是免费的。 详情请咨询当地结核病防治中心或居住地居委会。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结核病的特殊性,一般综合医院难以承担其诊治工作,有需要者必须寻求专业机构(如结核病防治中心、胸科医院、 ETC。)。
结核病预防
注重居家卫生,养成“口罩”习惯
结核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隐蔽。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谭守勇教授介绍,传染病要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如果缺少任何一个链接,它就不可能流行。 因此,预防结核病不妨从这三点入手。
◆控制传染源
——患者要自我控制,家属要理解
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是结核杆菌的大本营。 如果结核病治愈了,传染源就会得到控制。
这里强调一下,治疗期间,除了按照医生开的药方吃药外,患者最好与家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分床分房,每天佩戴口罩,不说话。大声说,并用纸巾包住痰液,放入马桶冲掉。
另外,建议肺结核患者最好单独进食。 饭后,碗筷分开清洗,分开放置。 有条件的话,用消毒柜对餐具进行消毒。
家属要督促患者服药,为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关心患者,多与患者沟通,避免其胡思乱想。
◆切断传播途径
——小面膜,大作用
主要通过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和飞沫传播。 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 无论是肺结核患者还是普通人,口罩既可以保护他人,也可以保护自己。
谭守勇教授对此深受感动。 2003年“非典”之前,我国内地居民基本没有戴口罩的意识。 “非典”之后,人们逐渐接受了日常佩戴口罩的行为,但从行动上来说,普及程度仍然不够。
谭守勇教授呼吁佩戴口罩,尤其是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和医疗机构时,防止病菌从口鼻侵入人体; 还建议咳嗽或感冒的人外出时戴上口罩,以防止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小链接:戴口罩,上下分开
谭守勇教授特别提醒,带有图案装饰的“高颜值”棉质口罩只能挡风、挡沙、挡尘,但对于挡细菌基本无用。 为了预防病菌,医护人员常用的蓝色口罩也应该是首选。
很多人不知道口罩其实有不同类型。 有硬边的一面应朝上,非硬边的一面应朝下。 戴上口罩后,轻轻按压硬面,使口罩边缘沿鼻梁紧贴鼻子; 然后轻轻拉动下侧以包裹下巴。 这样,嘴巴和鼻子就被紧紧包住,有效阻隔病菌。
◆保护易感人群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同样是潜伏感染结核杆菌的人,为什么有的人生病有的人不生病,奥秘就在于“免疫力”。 免疫力好,身体强健,即使被感染,病菌也没有可乘之机。
谭守勇教授总结了结核病患者的特点求医网报道,主要有“三少”:户外运动少、体重少(身体瘦)、睡眠少。 预防可以从相反的方向进行。
比如,在家要适当“断舍离”,一定要保持清洁卫生,注意通风; 平时多做户外运动,补充人体阳气,享受紫外线的杀菌保护; 日常生活中劳逸结合,睡眠是身体最好的燃料; 提倡均衡饮食,健康减肥,保证营养,少吃油炸食品; 注意保暖,防止风寒伤肺。
感谢广州市胸科医院景世来对本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原文发表于《健康与健康》杂志2019年第12期
2020年《健康养生》杂志已开始订阅啦~
☟点击阅读杂志☟长按二维码订阅
编辑/毛淑婷 SOLA
过去的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