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正常体温范围定义 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异 感染性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非感染性发热的诊断 根据口腔表面体温的高低可分为正常体温: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体体温36.3~37.2℃,直肠温度36.5~37.7℃,腋温36~37℃。 低热:体温37.3~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不明原因高热:发烧两周以上,体温超过38.5℃ C无明确病因 发病原因为两周以内的急性发热。 长期低热:低热1个月以上。 热型持续发热:体温维持在39-40℃,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幅度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和伤寒高热期发烧。 退烧: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较大,24小时内波动幅度超过2℃,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等。 间歇性发烧:体温急剧升高至峰值并持续数小时,然后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无发热期持续1至数天。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以上,数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回升,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斯蒂尔病等。
回归热:体温急剧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然后突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不发热期持续数天,然后有规律地交替。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性发热、鼠咬病等。 不规则发热:发热无规律,常见于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回归热、乏力热、起伏热、回归热、不规则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一)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输血反应等。 只有发冷而不发抖的感觉称为寒战,多见于病毒感染。 2.胸痛、咳嗽、咳痰、胸闷:提示肺部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胸膜炎等,可有干湿罗音、胸腔积液等相应体征,呼吸>35次/min,缺氧明显,警惕ARDS。 3.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提示消化系统感染,如急性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出现腹痛应考虑原发性腹膜炎。 需要注意的是,肺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但不伴有咳嗽、咳痰。 4.发热伴头痛、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提示中枢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如伴有精神变化、脑神经损害表现提示结核性脑膜炎。 5、发热伴有黄疸见于急性肝炎。 如果伴有腹痛,考虑急性胆囊炎,如果伴有贫血,考虑急性溶血性贫血。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二) 6.发热伴有皮疹,常见于:(1)爆发性传染病: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如水痘,2天后出现皮疹,如猩红热, 3天后出现皮疹,如天花所示,4天后出现皮疹,如麻疹; 5天后,出现斑疹伤寒常见的皮疹; 6 天后,出现斑疹伤寒常见的皮疹。 (2)其他内科疾病:A.风湿热见发热伴局限性红斑、结节性红斑、游走性关节痛、心脏杂音、肾损害等。 B. 服药后一周左右出现发热。 用药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正常。 但如果再次发热并伴有对称性皮疹、瘙痒、关节肌肉疼痛,则应考虑药物热。 此时白细胞计数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C.不规则热型伴有面部蝶形红斑、多形红斑、关节痛和肌肉痛、支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器官损害,以及相应的免疫系统检查异常如ANA阳性。 D.败血症: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皮疹的特点是出血性丘疹,顶部有脓肿。 粉碎的涂片上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 发热常见症状及体征(三) 七、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发热: (一)流行性出血热:表现为高热、头痛、腰痛、全身疼痛(三痛)、面红颈胸(三痛)。 (2)钩端螺旋体病:发热伴出血倾向,寒战,肌肉疼痛明显,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3)血液系统疾病:高热伴有出血、贫血、肝脾肿大,考虑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 (4)出现发热、四肢皮肤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关节痛、腹痛、血尿应考虑过敏性紫癜。 发热常见症状体征(四) 8.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发热病人处理,并伴有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肝脾肿大、血淋巴细胞增多,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无压痛。 无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和周期性发热。 考虑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的霍奇金病。 考虑局部引流区炎症。 局部淋巴结肿大,质地无压痛,考虑引流器官肿瘤常见发热症状和体征(5) 9.脾肿大,辅以淋巴结肿大肿胀、贫血考虑疟疾余热、腹胀、肝脾肿大相对心动过缓、玫瑰疹考虑伤寒 10.发热与心率无平行关系 体温升高1℃,心率增加12-15次/分钟,心率增加>15次/分钟见于甲亢、风湿热、心力衰竭合并伴有感染、心肌炎等。心动过缓见于伤寒、中枢性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假性发热等。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六) 11、长期午后低热、盗汗见于活动性结核病。 结缔组织病表现为长期低热并伴有皮疹、关节痛和多系统损害。 慢性尿路感染,低热,明显消瘦。 考虑肿瘤,尤其是肝脏和胃肠道肿瘤。 12.发烧并伴有血压下降。 考虑感染性休克。 13、发热伴有明显肌肉疼痛,提示皮肌炎、旋毛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辅助检查:白细胞及中性比值增加提示细菌感染,淋巴比值增加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增多提示白血病,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提示小叶尿常规。 其他: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相应检查。
发热治疗 1.监测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特别是循环衰竭、呼吸窘迫提示病情危重,应严密监测。 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2、降温(1)物理降温:冰袋(2)药物降温; 阿司匹林、安痛定、柴胡、赖氨酸等。 (3)高热抽搐可给予人工冬眠。 (4)其他:支持治疗。 发热患者的注意事项应避免大量应用退热药物,尤其是老年患者,以免发生脱水和循环衰竭。 关于抗生素的使用: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据支持感染的情况下使用,不得滥用。 紧急处理过程结束,谢谢大家* * 发烧是由于身体内外热源引起或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37.3°C,直肠温度 > 37.6°C 腋下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略低 0.2-0.4°C 36.3-37.2°C 比口腔温度略高 0.3-0.5°C 直肠温度最准确 下午24小时内体温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 女性经前、怀孕期间 略高于正常波动范围 <1℃ 体热产生> 散热发热 外源性热原 ( ) 内源性热原 ( ) 发热机制 1.大多数患者的发烧是由热原引起的,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
(1)外源性热原( ):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但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通过以下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热原( ):又称白细胞热原( ),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等。 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点(),使体温调节中枢(温度阈值)升高,体温调节中枢必须重新调节体温并发出脉冲,并增加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或通过运动进行新陈代谢神经收缩骨肩胛肌(临床表现为颤抖),增加产热; 另一方面,交感神经可以阻止皮肤血管和立毛肌收缩而停止出汗,减少散热。 这种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热原性发热发生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③那些引起散热减弱的疾病,如广泛存在的皮肤病、心力衰竭等。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较为常见。
1、感染性发热(发热) 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无论是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局部还是全身,均可出现发热。 病因和分类 败血症/败血性休克、脑膜炎球菌血症 全身性疾病 蜂窝织炎、感染、皮肤软组织脓肿、软组织脑炎、脑脓肿性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神经系统膀胱炎、附睾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炎、泌尿生殖系统、结肠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憩室炎、腹腔内脓肿、胰腺炎、腹膜炎、消化系统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血管系统、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支气管炎、流感、结核菌性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脓肿、会厌炎、细菌性肺炎伴呼吸衰竭、呼吸系统非急诊诊断、急诊诊断、急诊诊断、重症诊断及受累系统2.非感染性发热(发热)主要有以下几类病因:(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物理或化学损伤求医网资讯,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血管栓塞或血栓引起的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和细胞破坏,如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全身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度。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①躯体性,如中暑; ②化学品,如严重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其功能障碍,引起发热。 高热无汗是此类发热的特点。 (6)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性类别。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①原发性低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身体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热型比较规律,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大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引起发热后,低热持续存在,原感染已痊愈。 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潜在病变(如肺结核)活动或其他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的新感染引起的发热相鉴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只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