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秋冬季节是感冒的高发季节。 中医认为,主要是克邪所致。 感冒虽然不是大病,但一旦感染,就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以预防为主,注意避寒保暖。 如果已经感冒了,应该及时找专业医生进行诊治,避免因治疗不及时而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王健医生治疗感冒的案例,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案例一
施女士,61岁,恶寒,发烧39.8度,头痛1天,困倦,有麻醉感,但无汗,无咳嗽,口干经方治疗感冒,无苦味,神色疲倦,血压血脂正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病史。 服西药已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稍软。 该证属风寒外束,治疗以发汗解表。 方用麻黄汤切。
处方:生麻黄10克,肉桂5克,细辛3克,炙甘草5克。 水煎服二剂。
煎法:将以上四味药加水300毫升浸泡一小时,煎20分钟,温服。
病人服一剂,发热退去,头痛减轻。 继续服用一剂以巩固疗效。
案例分析:
一、辩证把握要点:
本例患者初期感冒,与“阳为病,脉浮,头痛恶寒”相符。 首先我想到了太阳病的方子,结合第四次诊断,患者无基础疾病,身体整体状况良好,舌淡苔薄,双脉浮紧微软,符合《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的功能主治。 但患者高热无汗,故表不虚,舌质淡苔薄白,属风寒外束表证,故选用麻黄汤为证。主要处方。 风邪、寒邪往往是外感的主要原因。 此证虽以发热为主,恶寒轻微,但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可以大胆使用,麻黄是治疗外感证候的第一要药。
2、遵循经典,注重定制:
病人无咳嗽、气喘、大便硬等症状,遂服杏仁润肺、泻药。 因气脉微软,疲倦发热,加细辛3克,即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主咳嗽头痛,脑悸,关节痉挛,风湿痹痛,肌肉死气。明目,益九窍。” 我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细辛有疏热止痛的作用,有引十二经邪气出去的作用。
3、用药经历:
方中省略肉桂条而用肉桂,因为古人不区分肉桂条和肉桂。 钱易《小儿医学与证候》麻黄汤中,肉桂条用肉桂,黄元玉《长沙药节》提到肉桂条去皮。 肉桂是树皮的树皮,也是身体的主体,但它又粗又厚,是身体的里面。 究其力量去向,是直达脏腑,与专攻经脉的桂枝不同。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经常用肉桂枝来治疗颈部不适和四肢麻木。 在治疗妇科、内科杂病时,对于怕冷、肢冷、阳虚的人,我经常用肉桂。 羊粪患者应慎用肉桂。 本例患者年老劳累,脉细,故服肉桂内外兼用。
案例提示:
1、注意经典方剂的使用:
临床上见到的感冒发热患者很多,如果能真正做到辩证准确,用药得当,往往能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达到一剂的效果,甚至可以达到一剂的效果。可以达到两次剂量。 目前很多药店的中成药大多是“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或者经验方,比如九味羌火汤,比如银翘散等,效果当然不错,但是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处方和药品很少。 ,经常。 因此,当我在临床中遇到外感疾病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疗效显着。
2、强调整体观念、辨证对待: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 危重疾病需要考虑和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外感发热也是如此。 该患者的太阳病,可以考虑麻黄汤、桂枝汤加减。 没有基础疾病,属于“体力”,这进一步证明了使用麻黄汤的可行性。 细辛是药物,所以辩证一定要放到人体整体状态中,以免出现偏颇。
3、把握主证,有证则用药:
后人对麻黄的使用十分谨慎。 许多需要使用麻黄的处方往往被具有类似性质的药物所取代。 个人认为没有必要。 如果有综合症,那就是药物。 麻黄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咳嗽、外感症状等不可替代的良药。 您可以放心使用。
“外感用仲景,内伤用东元。” 本例是用麻黄汤熬制而成,不含杏仁和细辛。 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得益于中医前辈的教诲。 此方是治疗外感风寒的基本方剂。 临床应用中以恶寒发热、气短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此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麻、桂花,闭肌肤开间肌,通营滞以调阴,使发汗解表有益;二是麻、桂花,闭肌肤开间肌,通营滞以调阴,以利发汗解表。 另一种是大麻和杏。 因此,宣泄下行的功效对于宣肺平喘非常有效。
情况二
尹先生,37岁,发烧40度,伴有口干、微苦、咽干、头痛一日、心烦、困倦、食欲不振,服用西药(药品名称)后可缓解。未知)。 口渴欲饮,通常身体健康,无基础疾病,舌红苔薄黄,双脉弦滑。 该证属外感风热,半外半内,用小柴胡汤治疗。
处方:柴胡15克,酒黄芩15克,青半夏10克,党参15克,生姜5片,大枣50克,桂枝15克。
煎法:加水900毫升,浸泡一小时,煎30分钟,浓缩药汁至200毫升,分次服用。
一剂止热,一切症状消失,身体转危为安。
案例分析:
1、外病法六经辩证法,师古不继:
外感的辩证法可以应用到六经的辩证法、卫气、营血的辩证法、脏腑经络的辩证法。 我常选用六经辨证,同时有机结合其他辨证方法。 该病例患者有太阳热、头痛、少阳咽干等症状。 判断半表半里的原因,因为所用西药多为苦寒药,同时出现咽干、口苦、少阳证,处方为《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病”,而一开始的高热就是太阳证的开始。 由于使用了西药解热镇痛药,病情很快就变成了一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口干咽干,而咽喉是少阳的通路。 用即是方”,所以用小柴胡汤。柴胡是君药,所以用量比较大。加桂枝遮日生热,症状就会明显。煎法是古人的煎法。伤寒论煎法,让患者经常服用,效果好,一剂安全。
2、用药经历:
用小柴胡汤退热,柴胡用量一定要大。 原方用量为半斤。 《神农本草经》说柴胡:“味苦,平。主治红颜知己,祛胃气滞,食积,寒热邪气求医网报道,推旧生新。” 我们来看看《伤寒论》中的几个柴胡方剂柴胡用量。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甘姜汤,柴胡用量为半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用量为四两。 柴胡芒硝汤中,柴胡的用量为226泰铢。 可见柴胡的用量是比较大的,甚至是一半都比较大。 对于外感病机所致的热病,其证属半外处小不虎证。 柴胡解热药用量宜大。 我一般用15克到120克。 故外邪宜大量用柴胡,升阳宜少量用。 疏肝解郁宜与醋炒,阴虚骨蒸宜与鳖血炒。
案例提示:
经文和时代各有利弊: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医家可能会从辨卫气、营血入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阴翘散。 估计解热效果不会错,药味也比较平和。 《心凉平记》银翘散的由来。 我在临床上并不排斥十方,但我更喜欢经方。 此案强调了六经辨证,也证明了《伤寒论》中经方的治疗效果如鼓。
2、小柴胡汤的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交替,胸胁满满,不语不食,心烦喜吐,或烦躁烦躁。”胸而不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腹胀,心悸,小便不利,口渴不足,微热,咳嗽者,以小柴胡汤为主治。” 正如《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下身坚满,呕吐不便,舌苔白腻,可用小柴胡汤服下。上灼可清,津液可生”。降则胃气和,身发汗以泄之。” ,可以达到中、上、下、三焦的通畅,使营卫气血平衡,从而治疗与少阳枢有关的各种疾病。 本例患者经西药退烧,并出现口干、口苦、心烦等症状,故应用小柴胡汤予以纠正。
由于小柴胡汤中含有党参补中气、生姜、大枣补胃气,所以更适合体虚的患者。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熬夜现象明显,精力透支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小柴胡汤特别适合治疗现代人的外感疾病。 若伴有咳嗽,可加厚朴、杏仁、前胡等,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另外,小柴胡汤的病机也适合阳体未成熟的小儿,因此也适合外感小儿。 因此,小柴胡汤对于外感风寒热转化所致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是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的。
美好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