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医疗行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努力从未停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医科三院”)已持续10年。 医患双方身临其境地体验彼此的“难处”,增加双方的相互了解,让医患双方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第六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圆满结束。 体验医生的工作。 今年的体验营中,20名公民志愿者前往医院产科、产房、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科、新生儿科等临床科室,远程体验医学。 与此同时,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5名新员工通过“秘密”就医、陪护就医,从患者角度体验了就医过程,找出了患者就医的难点。
△第六届“医患角色交流体验营”活动总结研讨会
在8月13日举行的第六届“医患角色交流体验营”总结研讨会上,公民志愿者、医生志愿者、经验科室代表及领导嘉宾畅谈经验与感悟,探讨提升医疗服务、深入探讨开展座谈,增进医患友谊和互信,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突破“误解和成见”,刷新对医学的认知
体验者、商学院学生李小青在脊椎外科医生的体验中,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她第一次知道一个手术从头到尾需要这么多道工序; 第一次知道有一个“巡回护士”的岗位,穿梭在各个手术室之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麻醉师站在手术台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手术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当看到手术台上病人的脊椎慢慢从脊柱侧弯恢复到挺直位置时,李晓青的眼睛湿润了。 她的眼泪不仅是手术本身的震惊,更是对医生职业的敬佩。 “很多时候,作为病人,我们只能看到医护人员的一瞬间。看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在手术台上查房、写医嘱、查病历、开会讨论”等等,我只是体会到一天过去了。累,更何况他们日夜重复着这份工作。”
△李晓庆(右二)观看脊柱手术
体会医生的辛苦,体会医学的现实和局限性。 在重症监护室的病房里,体验者管子健看到几位老人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他们经历了插管的痛苦,忍受着各种检查和治疗带来的不适,挣扎得没有力气,甚至无法说话。 “我听ICU杨家林医生说,有些病人的预后不好,未来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关子健不禁想到,现代医学并没有提供“治愈”的承诺。 医院只提供规范的诊疗,不提供起死回生的圣泉。
△关子健(中)跟随ICU医生查房
“以前我以为,当我来医院看病时,医生应该立即告诉我出了什么问题,并尽快照顾我。经过这次经历,我不再觉得医生好容易了。”做出诊断。” 医生在一天的工作中发现,医生做判断时非常谨慎。 “我们总是责怪医生开这个检查那个检查,但事实上,医生正在为我们消除一个又一个潜在的危险。越有经验的医生,越不会停留在表面问题上,而是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问题是,作为患者,我们有时会变得太‘热’。”
“医生不会‘乱开药’,他们要经过多方考虑,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他们用最简单易懂的词汇与患者沟通,写下医学术语一个。” 医生的一天充满了挑战和压力,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对医生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通过这次活动,20名公民志愿者深刻理解了医生的辛苦,同时也更加尊重和珍惜医生的专业精神。
△公民志愿者(中间两人)体验密集产科
医学“萌新”的职场体验:认识你、欣赏你、成为你
在本次体验营中,有四位“特殊”体验者,他们都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年级医学生。 你未来的职业是什么样的?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准二年级学生陈阳,在与急诊科、麻醉手术室的“前辈”密切合作后,在“职场”有了一段难忘的第一次当医生的经历。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陈阳体验急诊科
她看到了成为一名医生所需要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解剖在脑子里,解剖在心里”“我看到,当救护车的警报器开始撕裂时,他们丢下饭盒就跑;还有……”没有一刻休息。”
她意识到医生在专业之外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我看到了胡子拉碴的医生温柔地安抚受伤的姐姐和婆婆;我看到了面对疑惑仍耐心地向家人解释的医生100%责任。疾病”。 她在医患友好互动中思考医患关系的本质——“医生理解患者的感受,患者理解医生的辛苦,相信医生的专业精神,这是维持好医生的桥梁” -患者关系。”
作为一名医学“新手”,陈阳在这次特殊的第一次专业经历中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她深情地写道:“我看着口罩上医生们坚定而专注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我。我想要成为的未来的自己。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不再以体验者的身份来观察你们的工作,但还是以战友的身份加入你们吧!”
“秘密”志愿者通过亲身经历推动医疗服务提升
在本次体验活动中,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新入职的五名员工作为“秘密”志愿者,化身患者及其家属,体验了医院的就医流程,针对就医过程中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流程意见。
护理部的袁玲作为“家属”,在手术过程中陪伴住院患者,深深感受到手术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恐惧和焦虑。 他指出,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是造成这种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医生可能觉得患者和家属不懂专业医学术语,所以在手术前没有详细解释手术细节,比如切口的位置、伤口的大小、长度等。手术的过程,让患者和家属对手术充满了未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 在手术室外等待时,袁凌看到很多家属紧张、徘徊、东张西望,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他建议如果能在手术室门口设置电子屏,一目了然。反映患者手术进展情况,可有效缓解家属焦虑情绪。
△手术室外观看的家属
其他几位新员工分别前往荔湾校区、黄埔校区体验门诊。 他们从医院诊疗流程、信息化建设、就医指导等各个方面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找茬”。 几位新员工自愿加入,或多或少地发现了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的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价格查询机有一个小卡”
“来电电子屏字体太小,老人要仔细看”
“医生叫停了诊所,但挂号系统中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
...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改善医疗体验、改善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的通知》 ——圆路(2023-2025)》,《医生变身患者一方,成为医患之间良好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不断改进医疗服务的起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质量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苏光武说:
△医院党委书记苏光武在活动总结研讨会上讲话
对健康的共同期盼,医患双向奔波
“体验之前,我的脑海里预演了很多可能出现的场景,包括一些紧张、混乱、惊险的场景,但到了之后,我只希望这些预想的场景都不要发生,平安无事。” 经过一天的密集产科体验,志愿者何敏敏感叹道。
经过深入的临床体验,面对疾病和生死,全体志愿者更加关注生命和健康。 “很多人愿意保养自己的车求医网资讯,但当身体感觉不舒服时,他们宁愿忍受,也不愿去医院。” “很多人以为有了很多钱就可以高枕无忧,什么病都能治,但事实并非如此,与其等到生病之后才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在生病之前主动关注健康?”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患者需要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更多的人文关怀,医生也需要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 医患角色的交流,让医患通过共情体会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因了解而了解”,在健康之路上“双向前进”。 正如一位体验者所说:“当我真正站在医生的角度,来到躺在病床上的患者身边时,我发现医生和患者虽然位置高低,但他们精神上始终平等——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我们衷心希望伤痛能够得到解决,大家都能平安出院,回归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