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医生,要不要打针?需要打瓶子吗?看来打瓶子很快就能痊愈!” 几乎每个去医院的人都有一个固定思维,认为要想快点康复就必须输液。
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尤四平告诉记者别生病了,现在很多患者误以为输液是一件简单、常见的事情,看病时经常要求输液。 “事实上,输液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给药方式,对人体带来一些副作用。”
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是口服、肌内注射和输注。 其中,输液需要通过用针刺破血管来给药,这会对血管的皮肤造成损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小手术。
输液见效快、效果明显是很多人选择输液的关键原因。 游思平解释道:“静脉输液给药,减少了胃酸对药物的损害,效果也比较直接,特别是对于胃病、高烧的患者。”
但输液操作要求较高,且不良反应是三种常见给药方式中最多的。 如果输注浓度过高、输注速度过快或输注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发生静脉炎、过敏、寒热或心脏负荷增加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会较高。 对于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不当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所以我们提倡的用药原则是,首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用药,不能吃的就不吃药,能口服的就不肌肉注射,能吃的就不静脉输液肌肉注射。” 尤四平说道。
输液过程中如有轻微不适需及时报告
如果确实需要输液,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尤四平指出,除了护士需要加强检查、关注输液液变化外,患者也应多加关注,出现不适时及时报告。
“特别是老年患者,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感到头晕或其他不适,一定要及时告知护士,否则会耽误治疗时机。” 尤四平说道。
在医院里,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打针,经常用衣杆支撑着奶瓶来回走动,目的是稳定孩子的情绪。
对此,尤四平提醒:“家长这样做是非常不安全的,走动不仅会导致输液瓶晃动、产生气泡,而且针头很容易滑落、针头凸出、刺破。” “如果能及时发现,也会耽误抢救时间。”
输液指标量化有利于控制输液溢出
最近天气变化较大,大人小孩感冒的情况都比较多。 大多数患者来医院输液。 “不输液好像是你不注意,有人会因此争论,医生也很无奈。其实普通感冒是有自限性的,多喝点必要时喝水并治疗症状求医网信息,一般3到7天就可以了。 尤四平说道。
为控制输液泛滥,区人民医院于2014年6月开始实施《区人民医院门(急诊)科室注射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通过行政和技术手段严格规范输液行为。 目前,该院门诊输液率由30%~40%下降到12%左右,急诊输液率由50%~20%~30%下降。
“一年后,我们发现《条例》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医疗效果,还降低了输液率,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医生和患者都开始逐渐认识到输液要谨慎。”尤四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