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这是黎明苏文对《金匮要略》的注解。 让我们一起学习经典,领悟中医的精髓。 学习的路上,我们将不再孤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金匮要略·卷一·肺虚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
《金匮要略》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肺的问题。 肺部问题主要是咳嗽和痰。 全书分肺衰竭、肺痈两部分;
我们常说的咳嗽、咳嗽、喘息、喘息这些词,汉字的本义是不同的:
咳嗽多指干咳,即无痰的咳嗽;
咳嗽,多指咳痰,是有痰的无声咳嗽;
喘息,多指与声音有关的;
呼吸多指与呼吸有关的现象,如吸气能力不足引起的喘息、肩呼吸等;
肺虚是指因风寒侵袭,或太阴寒湿,导致肺经津液不足,出现干咳,或轻度瘀热(仍属阴虚证)。 唯一的津液变成白痰、稀痰或半浓痰;
肺脓肿是指由于肺部长期灼烧,肺内血液化为血热瘀滞,导致肺部毛细血管充血、血瘀,导致或即将发生的现象。破溃流脓,属阴现象。 血虚热为实热;
肺功能不全的脉象虚,不忍按,按时回弹力不足;
肺脓肿脉滑数,反跳力强,脉滑数。
肺虚主要是阳虚、水湿所致的疾病; 也可夹杂痰热;
肺脓肿基本上是阴虚阳亢所致的疾病;
所以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金匮7-1治肺虚(阳虚咳嗽、哮喘)》的内容
看看规定:
问:热在上焦,咳嗽会导致肺衰竭。 肺病之病从何而来?
根据;
学生问老师:“肺气不足是上焦咳嗽引起的,那你是怎么得这个病的呢?”
老师说:可能是出汗、呕吐、口渴、小便困难、或排便困难引起的,也可能是服用速效药物求医网报道,导致津液流失所致。
根据:
老师回答说,可能是大量出汗,大量呕吐,大量排尿,或者排便困难,但受凉可能会导致严重腹泻,导致体内体液大量流失。以及肺部体液的流失。 大量丢失,肺不能得到津液的充分濡养,因而成为肺供血不足;
我们先来说说肺瘘和肺脓肿的区别:
他说:如果在口处测脉,如果咳嗽,口中有浊沫,怎么办? 老师说:是肺虚之病。
根据:
如果手上脉搏快,咳嗽不止,吐痰或口中有浓痰,这是肺气不足;
这种数字实际上是微数字,脉冲本身不耐压,反弹力不足;
是阳虚脉象。
如果出现口干、咳嗽、胸闷闷痛、脉滑数,这是肺脓肿,咳出唾液中脓血。 脉数不足者,称为肺病;脉数过多者,称为肺痈。
根据:
如果口干、喉咙干燥、咳嗽时感到胸部轻微疼痛;
脉搏不是弱,而是滑;
这是肺脓肿,吐出来的是脓血;
脉搏状况的重要区别:
脉搏微弱且计数是肺部疾病的征兆; 脉搏滑滑且计数是肺脓肿的征兆。
下面详细说明肺痿发展为肺脓肿的过程(病机):
问: 我咳嗽,脉搏微弱。 我怎么知道这是肺脓肿? 当有脓血的时候,吐出来就会死。 它将有什么样的脉搏?
根据:
学生问老师咳嗽时气升降,诊脉如何判断是否是肺脓肿。
如果吐出脓血,人就快要死了。 脉象应该是怎样的?
师曰:寸口脉若弱而频,弱者为风,少而强者为热; 无力则出汗,频则恶寒。
根据:
老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这里的“寸口脉”是指手上的脉象,包括左右寸关池,而不仅仅是寸脉;
脉弱指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相似。 足太阳膀胱经泄,风邪入,卫气受伤,故自汗;
脉象有热,说明血管受伤,血虚血热;
这里的“脉数恶寒”,应该是因为血脉受伤,阴血不足,阳气也丧失,外有风寒,故有恶寒; 应该是省略的说法,并不是说脉数多了就会产生恶寒;
风在守,呼吸不能进来; 热气太强,呼吸都出不来。
根据:
本文讲呼吸呼吸对病机的影响;
皮肤卫气(阳气)受伤,毛孔闭塞或泻下不通。 肺经吸气时,只有口鼻吸气,实际吸入的空气大大减少,所以呼气正常,但吸气就不正常。 案件;
遇热证,即阴血不足而发热,肺部毛细血管排出肺气(废气)的能力大大降低,就会出现“吸而不吸”的症状。 ;
风伤皮毛,热伤血。
根据:
风寒会影响皮毛,也就是说风寒会限制肺部毛孔的呼吸;
肺部的血经比较细长,容易受到血热、血瘀的影响,称为“热伤血管”。
风入肺时,人会出现咳嗽、口干、气短、咽干口渴等症状,有时口水混浊,有时畏寒。
根据:
风寒损伤皮毛、肺经、足太阳膀胱经。 风邪入体内,进入间质和肌肉层,然后进入肺部。 这就是“风困于肺”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困难。 不通畅,人就会咳嗽;不通畅,人就会咳嗽;不通畅,人就会咳嗽。
“口干咽干”都是肺津液不足的症状;
“喘”是吸气不足,“满”是呼气不足;
“不渴”是因为身体还处于阳虚水湿的状态,是太阴少阴病的症状;
“吐浊时”,肺内津液不足,呼气不畅,就会导致肺内轻度瘀热。 这些轻微的瘀热会使肺部的津液进一步沸腾成痰,痰呈白色、稀薄。 或者痰稠,两者都有可能;
“时时冷”本质上是风寒所致;
这个阶段其实还是肺痿阶段,阳虚水湿,加上痰津。
热所过之处,血液凝滞,痈肿脓液积聚,呕吐如米粥。
根据:
热郁进一步,使肺部毛细血管被热灼伤,造成血瘀;
遂化为“痈脓”,吐出如米粥,白而稠。
当它开始生长时,它可以保存,但当它变成脓时,它就会死亡。
根据:
当脓液刚开始形成时,治疗相对容易;
但大量脓液形成后,肺部的肺泡和毛细血管就会溃烂,抢救更加困难;
现在西医也说肺是不可再生的。
伤气,面肿,肩肿,脉肿大,不能治。 尤其是加利。
根据:
“上气、肩息”都是指吸气不足;
这里的“面肿”是指水湿,太阴、脾经寒湿;
“脉浮大”,这里的脉浮大,并不是正气足的表现,而是邪气比较强的表现;
此病太阴、脾经寒湿,少阴阳虚,加上肺虚咳嗽,治疗困难;
“加益”,如果还有下益,太阴脾经就会更加严重,少阴症状就会明显加重,甚至更加无法治愈;
气胀、喘息、烦躁是由于肺胀所致。 若想搞风水,出汗就解气。
根据:
“气喘吁吁”是指吸气不足;
再次烦躁;
“要做风水”就是用水淹;
这种情况下,由于水、湿、淤而引起呼吸困难,称为“肺胀”;
治疗方法是,因为表面有水湿,出汗是关键。
下面这篇文章讲的是“肺寒”;
看似肺虚,其实不是肺虚,而是肺寒;
这种太阴经寒,会造成咳嗽后小便的尴尬情况,非常令人苦恼;
肺功能不全是指吐出唾液但不咳嗽。 人不渴,必须经常小便、小便。 这是因为上面的症状太弱,无法控制下面的症状。
这是肺寒所致,导致头晕、流涎过多。 可用甘草、生姜汤温热。 喝完汤如果口渴,有解渴的作用。
根据:
看起来像是“肺衰竭”,这里省略了“看起来像”,《伤寒》、《金匮》里这样的文字很多;
看上去像“肺炎”,但没有咳嗽,只是“吐痰”;
“人不渴”,是指太阴脾经寒湿;
那么这种咳嗽就会伴有“遗尿”。 经常咳嗽的时候就会小便,这是很尴尬的;
排尿的次数也比较多;
“所以,上面是空的,无法控制下面的。” 为什么是这样?
上焦虚寒(肺)不能控制下焦,所以肺的扩张和收缩直接控制膀胱的开合;
“此为肺寒”,还应伴有“头晕”、“流涎过多”;
这些都是寒凉水湿在上焦(肺)的表现; 甘草、干姜汤可温经。
“如果喝了汤之后口渴,那就是解渴的病症了。” 如果喝甘草生姜汤,寒邪祛除后,就会出现“口渴”的症状;
那应该是属于阳明经的消渴热。
甘草干姜汤
甘草 4 两(烤) 干姜 2 两(罐头)
将水三升注入右口,煮沸一升五枚,捞出水,待凉再服。
根据:
㕮fǔ [㕮]zui 表示咀嚼;
早期的中草药很多都是新鲜的,从山上、路边采摘,用嘴咀嚼,涂在皮肤上;
后来又用其他工具将药材切片、捣碎或锉碎,但仍沿用这个名称。
根据《伤寒论》第二十九条,咽干烦躁呕吐者,制甘草生姜汤回阳;
此方是太阴病中太阴寒的重要方剂,也是非常常用的根。
这里干甘草的用量是干姜的两倍;
炙甘草属土;
干姜留而不走; 姜动而不留;
这就像将痰火埋在碳灰中一样。 可以保证痰火不散,温暖持久。
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甘草本身也能锁水祛湿,当太阴经和脾经同时寒湿时(一般两者同时出现),炙甘草的用量要减少很多,通常5克。 左、右较好;
例如,黄芪五物汤中,也去掉了甘草;
当然,当需要发挥炙甘草的舒缓作用时,还是需要大量增加炙甘草的用量,比如三泻心汤。
射干麻黄汤适用于咳嗽气短,咽喉有水鸡声。
根据:
“咳嗽上上下下”,咳嗽本指干咳,其次是“喉咙里有水鸡声”、痰多;
“上气”被理解为吸气不足、喘息,严重时出现肩呼吸的症状;
从方剂上看,本质上仍是阳虚水湿的症状,但也有瘀血热痰过多的表现。
射干麻黄汤
射干十三片(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四两,紫菀三两,冬花三两,五味子三两,大枣半斤,七颗夏半夏八颗(洗净)(一法半升)
右九味,取水一斗二升,将麻黄煮二遍,去沫,将其中诸药共煮三升,温热服三服。
根据:
射干,性微寒,祛痰,祛痰瘀血之肺虚热;
麻黄四两,紫菀三两,五味子三两,五味子半斤。 这是针对严重咳嗽的。 麻黄负责开肺解表,而紫苑、冬花、五味子则收敛肺气,防止麻黄。 过度宣泄的影响;
细辛三两,夏大八片(洗净),生姜四两,大枣七枚,是一组温热祛湿化痰的方根;
类似于小青龙汤中半夏、细辛、干姜的方根。
咳嗽上气,时时吐浊,而坐也睡不着,合欢丸可治此症。
根据:
如果痰多,“时时咳嗽、吐浊,坐而睡不着”,先用皂荚丸化痰祛湿;
当然,这是一个临时处方,必须与上述处方配合使用。
人参丸
皂荚八两(刮皮烤)
右侧以枣泥汤服三丸,日三夜服。
根据:
“大梧桐”是指梧桐种子的直径约为8毫米,重量为0.27克(20粒种子的平均值)。 它实际上和大豆差不多大小;
皂荚丸“枣泥汤服三丸”。 用枣泥和汤喝,其实有舒缓的作用;
皂荚片(不是皂荚刺)可以祛痰止咳; 复苏和缓解咳嗽; 杀虫散滞; 味辛、咸,温,有毒,故用枣泥汤。
咳嗽脉浮者,可用厚朴麻黄汤治疗。 脉沉者,可用泽气汤。
根据:
“咳而脉浮”,说明阳气在表,说明肺中有热;“咳浮脉”,说明阳气在表,说明肺中有热;
“咳嗽时脉沉”,脉沉指的是水,这里是指肺中有水湿,水湿瘀血有热;
厚朴麻黄汤的做法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鸡等石膏四两,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半升,细辛二两,小麦二两,一五味子一升,半升。
对于右边的九种口味,需要使用一桶或两升水。 先将小麦煮沸,去掉麦渣。 诸药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服。
根据:
麻黄石膏四两,如鸡半升、大杏仁,为麻杏石甘汤之根。 肺热甚重,脉浮数; 很可能伴有出汗、气喘的症状,所以用了生石膏;
干姜二两,厚朴五两,夏半升细辛二两,这是温身祛湿化痰的根。 显然,这就是阳虚水湿的本质;
小麦一升,能清心热、清心静神;
五味子半升,能收敛肺经,防止麻黄过度释放;
泽气汤的做法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紫菀一根),生漆三斤(东水五升,煮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甘草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正确的九味放入口中,口中。 内煮漆汁五升,温服五次,至夜间尽为止。
根据:
泽芪三斤,辛、苦,微寒。 泽气有小毒,归肺经、大肠经、小肠经。 具有利尿、消肿、化痰、发散、杀虫等作用。 用于治疗水肿、肝硬化腹水;
泽奇,又名猫眼草,路边大量生长。 剂量比较大,说明药力不是很大。 主要祛除肺内的水湿和轻度瘀血。 实际使用时,一定要大量使用,至少在50克以上;
桂枝三两根,具有温通经络、协助清水循环的功效;
黄芩三两,半夏半升。 若水湿水肿久存,多有瘀血热痰,可用黄芩、半夏清热燥湿化痰;
紫参(一曰紫菀)五两,白参五两,治上咳。 这里更可能使用Aster;
生姜五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可以温身补虚。 利尿后,可补脾生津。
这个菜谱的注意事项:
泽奇、黄芩、半夏,这个平方根的组合很像柴胡:柴胡、黄芩、半夏;
泽芪与桂枝的组合与五苓散、猪苓、泽泻、茯苓、桂枝十分相似;
水湿瘀阻于肺及上焦。 脉虽重,但有水湿瘀热。 值得与上述根源进行比较,以详细了解它。
附方《千金》甘草汤甘草2两
正确的方法是,将三升水煮沸,减半,然后温服三次。
《千金》姜甘草汤治疗肺病咳嗽、流涎、咽干口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水三升七升煮沸,分温分三次服。
根据:
“千金”又称“千金方”、“千金方”。 孙思邈,唐代陕西铜川人,活了百余岁。 本书收集整理了许多民间中医方剂。
《并治肺衰竭咳嗽肿气病脉证七方》附录中摘录了《千金》治疗肺衰竭的两方:甘草汤、生姜甘草汤;
这里使用生甘草。 生甘草有安神补脾的功效,同时也有清虚热的功效;
这里解释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是太阴证,需要温中健脾,祛湿健脾;
同时肺内有轻度瘀热。 此瘀热非真热,脉微数。 不能清热,不能用石膏等寒凉药物;
因此考虑生甘草;
若脾虚寒较严重,引起咽干口渴,可用人参润燥止渴,加温脾补脾的方根、生姜、甘草、大枣;
这两个方子不一定能治愈肺功能不全,但却是当人因寒湿体弱,不方便用热药或寒药时,可以暂时缓解病情的安全方剂。 观察病情的处方;
这是我们需要欣赏和理解的。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病吐痰。
桂枝30盎司、生姜30盎司、甘草20盎司、大枣20盎司、皂荚10片、皂荚2片(去皮烧焦)
右边五种口味,用七升水小火煮三升水,温热服三份。
根据:
此方仍为太阴寒凉水湿,肺瘀热痰(仍寒痰);
生姜、甘草、大枣温脾、祛湿、养心;
桂枝汤去白芍,这是必须的,因为无自汗,无肝血虚热;
桂枝和皂荚板其实是一组相配的平方根。 桂枝温血清肺,皂荚板祛痰生津通窍;
注意,这里写的是生甘草,应该和前两个方子差不多; 但结合温热的桂枝、生姜和温热的槐板的应用,用烤甘草来治疗寒痰更为合理。 ;
有两片相思树,应该是相思板,不是相思刺;
皂荚板,皂荚具有祛顽痰、祛风杀虫、开闭窍门、利便便的功能。
去皮、烧焦的皂角板,应加强皂角板祛湿、祛痰的能力。
这里还告诉我们,皂荚板除了单独使用祛痰外,还可以与其他方剂配合使用;
只不过这个皂角板要以化痰为主,和用漆、葶苈子去肺湿气还是有区别的;
此外,皂荚可以治疗这些症状。 很多情况下,当痰的病因依然存在时,痰就无法祛除太多。
综上所述:
1)肺瘘与肺脓肿的区别:
肺虚:阳虚水湿重,水湿肺内,加轻度瘀热,脉细数,痰白痰稠;
肺脓肿:瘀热加重,肺阴虚血瘀,脉滑数,痰血稠,津液脓。
2)肺衰竭(痰)的主要原因:
①太阴脾经寒湿(可能少阴阳虚)
②肺寒;
③地表风寒;
④肺水湿盛,轻度瘀热;
⑤痰瘀互结;
⑥上下咳嗽;
这六个问题混杂在一起,确实需要一一判断、一一对待。
3)肺衰竭的处方
①人心丸:此方为暂方。
②甘草干姜汤
③生甘草汤
④姜甘草汤
以上三方均针对太阴、脾经。 他们以太阴、脾经为核心,祛除病根。 当然,有时也要看是否有少阴病;
⑤桂枝、芍药、皂荚汤:此方既治本(太阴、脾经寒湿)又祛痰定标;
⑥射干麻黄汤:本方治疗太阴脾经寒湿,表风寒,痰湿重,痰瘀热白肺是咳痰还是干咳,咳嗽气喘;
⑦厚朴麻黄汤:此方是治疗脉浮、肺热盗汗、太阴水湿过多、咳嗽气喘的方剂。
⑧泽气汤:本方用于脉沉、肺内水湿、水湿瘀热、气升咳嗽者。
注意:以上方剂不可随意照搬。 只有了解根源,辨证施治,才能有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肺脓肿。 下次我们看看阴虚引起的肺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