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今天是“大暑”节气
俗话说“小夏大暑,上蒸下沸”。
这次正好是“三伏天”的中间
烈日炎炎,酷热难耐
大暑属于五季中的长夏
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即将由阳转阴的季节
大暑期间要特别注意养生
防暑、防潮、防寒
夏季如何养生?
小泉特邀中医名师
给你讲解夏季养生之道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暑期间如何养生?
雷忠义
中医硕士
酷暑防治“三病”
1.老年人应预防心脏病
三伏天降雨较多,气压较低,是心脏病的高发期。 因此,老年人应注意保护心脏。
预防:
1、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过度愤怒。
2、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多喝绿豆汤、绿豆粥等清淡食物,少吃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条、年糕、羊肉等。
3、运动量不要太大。 可以早晚散步,每次1~2公里。
2、中青年人应防止过度劳累
夏天出汗多,身体消耗也大,但如果营养和睡眠不足,流失的多于补充的。 因此,中青年人应防止过度劳累。
预防:
1、保证睡眠,防止睡眠不足,每天最好有6到8小时的睡眠。
2、营养饮食必不可少。 加班时,可以吃一些夜宵,如酸奶、面包、绿豆粥等,补充营养、降温。
3、少开车,多走路,防止车内通风不良造成缺氧,甚至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3.儿童应警惕脾胃疾病
小儿属“纯阳”体质,其疾病往往表现为症状、热证,因此小儿较喜欢生冷食物。
但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内脏器官功能尚未完善。 过多食用冷饮会影响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损伤脾胃,引起脾胃虚寒、腹痛、腹泻、纳差等。
预防:
1、用自制的冰绿豆汤、冰粥等代替冷饮。
2、一次不要吃太多冷饮。 每天喝1~2杯冷饮、吃一根冰棍为宜。
3、运动后或进食前不要立即喝冷饮,以防胃肠痉挛或影响食欲。
夏季养生注意这3点
1.热邪:气阴两虚
暑邪是夏季最重要的邪气。 夏季出汗过多,会带走津液,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气阴两虚。 气伤后,促进血液循环的能力弱,所以血液容易流通不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梗塞、心肌梗塞。
祛暑邪:清凉绿豆汤
准备绿豆30克,芦根9克,生甘草3克。 先将芦根、甘草用纱布包好,加适量水与绿豆同煮。 取出装有芦根和甘草的药袋即可饮用。 可预防和缓解中暑。
2.热:导致喉咙痛和失眠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症状。 另外,人出汗过多,体内水分流失增多,还可能导致口渴、口渴、唇舌干燥、尿少赤等症状。
清热方:吃苦食、煮水鸭
① 吃苦味
苦味食物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健胃的功效。 特别适合炎热夏季食用。
② 水煮鸭
俗话说“盛夏吃鸭胜补品”。 鸭肉可祛暑、清火、消暑。 准备青鸭1只,与冬瓜、葱、料酒、姜等一起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两个小时左右,然后加入适量的盐。
3、湿热:使四肢困倦、沉重
夏季炎热,雨水逐渐增多,湿气更容易乘虚而入。 夏季暑湿侵袭人体时,就会出现口粘、头晕、四肢沉重等症状。 不仅皮肤感觉粘稠,内脏也变得粘稠老年人夏季养生保健,导致有些人出现粘咳、流鼻涕、流鼻涕等症状。 心烦、口渴、口粘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除湿秘诀:运动时微汗、睡前泡脚
①运动时轻微出汗
适当出汗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年轻人的散步、慢跑,老年人的太极拳,都是适合微汗的运动。
② 睡前泡脚
睡前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水分排出,缓解下肢水肿,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炎热夏季如何保持健康?
1.清新干净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健康之本。 夏季,人们常常出现食欲不振、脾胃功能不佳的情况。 这个时候不妨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新鲜水果和蔬菜的营养成分一般是纤维和糖各占一半。 它不仅能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而且其清爽的性质也会让人久吃不腻。 多吃时令野菜、水果大有裨益。 注意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或不洁食物,以免患上痢疾、腹泻等。
2.多酸多甜
夏季炎热高暑,人们喜食冷饮,大量饮水,导致湿气侵入人体求医网资讯,外来湿气进入体内,使水湿固脾,导致脾胃虚弱。升沉,引起消化功能障碍、水份积聚、食欲不振。 。 夏季湿热对脾非常不利,而苦味食物有泻燥的作用,不宜过多食用。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宜多吃甘寒或甘寒食物。 故有云:“夏季湿热,宜清补”。 夏季,心归心,心喜凉,适宜吃酸味食物。 因此,夏季应多吃酸甜性食物,如李子、山楂、哈密瓜、西瓜等,葡萄等。
3.补水和降温
中医理论强调“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 冬季为阴,夏季为阳,夏季是阳强阴弱的季节。 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有欲。 欲望上升的倾向较强,体内的寒气处于容易排解的状态。 三伏天,人们稍作工作或运动后就会大量出汗,然后感到强烈的口渴感。 因此,三伏天,补水就成了重中之重。 酸梅汤具有生津止渴、消暑的功效,是夏季补水消暑的佳品。
4.天热时宜吃杂粮
俗话说:“小暑吃粟,大暑吃粮”。 顾指五谷杂粮,意思是大暑来临时要多吃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可以促进消化,还可以健脾益气。 你可以尝试一下薏米红小豆粥。 取大麦20克,小豆30克,大米100克。 将薏米和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 将大米洗净,加水适量,同煮为粥。 能健脾、渗湿、清热解暑,适合长夏疲倦困倦、食欲不佳者食用。
炎热夏季如何保持健康?
1. 晚睡早起,让心灵得到休息
晚睡早起是符合夏季自然气候的健身方法。 夏季,晚睡是对的,但不能晚于23:00。 睡前洗个热水澡,有利于祛湿热、促进睡眠。
建议早起,但也不必太早,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 对于能够午睡的人来说,最好每天中午午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以缓解急躁和无聊,调和阴阳,恢复精力。
2、勤洗漱可治病
炎热的夏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这与出汗增多、气温高等原因密切相关,容易滋生细菌。
因此,每天应勤洗勤换贴身衣服,不要长期穿湿衣服,以免发生汗疹、荨麻疹、痈肿、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
3.适当晒太阳祛湿
对于亚健康人群以及脾虚、风湿、阳虚、痰浊、寒凝等体质的人来说,夏暑无疑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好的“补品”。
对于脾虚湿盛者,可在太阳升起时将腹部晒一晒,这样太阳可以健脾,固邪祛除。
阳虚内寒的人可以在下午四五点紫外线较弱的时候晒腰背,以帮助温补肾阳、祛寒、除湿通络。
每天日光浴的时间限制在半小时左右。 有意识地温暖裸露的部位,微微出汗,吸收足够的阳气就足够了。 应避免中暑和晒伤。
4、冥想、调心、养生
夏季时节,阳光强烈、炎热,人容易烦躁、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称为“情绪中暑”。 这种情绪障碍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危险情况,年老体弱者甚至可能突然死亡。
在这样的情况下,静下心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平时,大家要尽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注意不要生气、着急、急躁、生闷气,学会转移情绪,这样才能度过一个舒适、平和、顺利的夏天。
夏季养生远离这四个误区
误区一:多喝绿豆汤解暑
为了防暑降温,很多人喜欢喝绿豆汤。 绿豆汤虽好,但不要喝太多,更不能当水喝。 从中医角度来看,绿豆性凉。 阳虚而有肢冷、怕冷、便溏等症状的人不宜过多食用,否则会损伤脾胃,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另外,女性经期不宜喝绿豆汤。
误区二:用冷水洗澡洗脚
炎热的夏季很容易出汗,人的汗毛孔和肌肉都处于释放状态。 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会使寒气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流失,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可能危害健康。 血管会受到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冷水刺激还会导致扩张的毛孔突然闭合,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排汗功能障碍。 即使用热水洗澡,洗完澡后也应该避风,尤其是儿童和老人。
中医认为,足部集经络多。 热水泡脚可以更好地促进气血的畅通,刺激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祛暑除湿,预防感冒,促进睡眠。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栓塞的人不宜用热水泡脚。
误区三:多吃水果容易去火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能去火,有的还会“火上浇油”。 以桃子为例,“桃养人”之说自古就有,但需要因人而异。 桃子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不适合实热体质的人便秘、舌苔黄、口干、咽痛等上火引起的症状,还可能加重病情。 另外,橙子、荔枝、桂圆、石榴、杨梅等都属于性温和水果,所以经常上火的人应该少吃。
误区四:夏治冬病,一定要选三伏贴
中医有夏治冬病的理论,其中“冬病”是指冬季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有风湿、哮喘、喘证、咳嗽等; “夏治”是指中医“春夏养阳”,在“秋冬养阴”理论的指导下,在天气较热时采取各种治疗方法,以增强阳气,排出阳气。祛除体内的寒邪,达到强身健体、祛邪、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
大暑时节,正是三伏天。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 这是调节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 中医调理阳气的方法有很多,如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针灸、穴位贴敷等,三伏贴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慢性病患者难以坚持口服中药或针灸治疗的患者可选择三附贴敷。 但对于发病较急、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的人,应选择效果较好的中药内治方法,如口服中药汤剂。
另外,三附贴配方中的中药大多辛、温、热,因此适合体质虚弱的人,如阳虚体质、风寒湿痹患者等。不适合湿热型、虚热型等各种热型。 体力人群。 妇女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外感发热者、过敏体质者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三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