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我国器官捐献率与需求量有很大差距仍亟待提高

编辑:求医网      来源:求医网      移植   器官   捐献   免疫   患者

2023-12-10 10:04:57 

求医网信息

我国器官捐献率与需求差距较大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中国公民死亡后累计完成器官捐献29334例。 尽管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仍面临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的供体短缺问题,无法满足国内患者的巨大需求。

以肝移植为例。 据统计,我国肝移植受者与服务员的比例为1:6.7。 很多患者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完成肝移植登记,所以实际的数据远不止这个,这意味着还有很多人迫不及待地等待肝移植。

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是我国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 可以说,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 “目前,我国器官捐献率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公众对器官捐献的了解不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科副主任郭志勇教授强调,器官移植行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器官捐赠,让生命在阳光下继续接力。

器官移植迎来“热移植”时代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和有效治疗方法,而过硬的技术是实现器官移植的关键。 “目前,我国在移植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的临床经验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较大移植中心的移植手术疗效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郭志勇教授介绍,目前,比如肝移植,我国从2015年到2020年的移植经验,已故公民肝移植受者累计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3.6%和74.9%; 亲属活体肝移植受者1年、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8%、88.7%。 %,肝移植受者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0年。 但由于我国重症患者比例较高,手术是一大挑战,生存率仍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志勇教授团队首创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继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2021年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并获得成功。 传统器官移植手术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大大提高了移植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这也意味着器官移植已经从“冷移植”走向“热移植”时代。 “无缺血”器官移植将拓展到其他移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何提高患者治疗效益?诱导免疫耐受意义重大

器官移植捐献者_器官移植捐赠者_

众所周知,对于移植受者来说,移植手术只是开始,还有一场漫长的战斗要打。 由于机体对移植器官有较强的排斥作用,患者术后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帮助新器官适应新环境。 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案是以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为主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即他克莫司或环孢素联合抗增殖药物加糖皮质激素。

“患者能否坚持在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服药,能否坚持定期随访,关系到患者移植后的生存时间和预后。” 郭志勇教授指出求医网信息,药物的选择也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因素之一是每天多次服用会增加接受者的用药负担。 选择缓释剂型和每日一次的给药频率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尽管如此,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应,但治疗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差。 同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引起多种副作用,如肾功能损害等。 、代谢综合征和原发病复发等,患者能否摆脱终身服药的困境?

郭志勇教授表示,器官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状态是移植领域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 免疫耐受对于器官移植具有重要意义,将是未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点。 另外,如何提高边缘器官和分割器官的利用率,降低器官废弃率,使每个摘取器官的价值最大化。 例如,如果捐赠的肝脏被分成两半,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将增加一倍。 而目前备受全球关注的人造器官或异种器官的研发,也是未来不断探索的方向。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