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今天是5月20日,我们迎来了“小满”节气,《月令七十二时辰集》:“四月中旬,小满者,事小而满” ”。 这意味着夏季作物的谷物开始充满浆液。 俗话说“小饱小饱,麦粒渐满”。 随着节气的到来,天气也发生变化,我们人体的生理状态也应该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变化。 小满节气养生应做到以下六点:
1.健脾祛湿,调运化
小曼过去后,天气逐渐变热,雨水也开始增多,这预示着湿热的天气即将到来。 根据此次气候特点,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做好“防暑湿气”的准备。
《内经》云:“诸湿肿痛,皆属脾”。 中医认为,肢体沉重、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头晕等问题都与体内湿气郁滞有关,属于脾虚。 幸运的是,当湿度刚开始出现时就需要将其消除。 脾主运湿,脾胃功能好了,多余的湿气就能运出。
有句话叫“暑湿相伴”,意思是说热气最容易与湿邪一起侵入人体。 其实,此时湿邪往往已深入人体,潜伏其中。 当大暑季节湿气主气时,热湿就会内外反应,使人受到湿气的困扰,从而引发风湿等诸多问题。 、脚气、痤疮、妇科炎症、水肿、肥胖等。因此,此时养生的重点应放在健脾祛湿上。
2 不要贪凉,小憩一下
小满过后,气温明显回升,降雨增多,但早晚仍会凉爽,日温差仍较大,尤其是降雨后。 因此,要及时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同时,还应遵循夏季阳阴生长的规律健脾的养生方法,适当增加午睡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
3 镇静养心
夏天,很多人常常感到烦闷、头晕、烦躁、疲劳……《黄帝内经》记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当你想要快乐,你就快乐,就悲伤。”由于夏季心阳最旺,这是养心的最佳时机。
但小满吃饱的时候,人容易烦躁不安,所以要调整心情,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因情绪剧烈波动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这时,可以在清晨或傍晚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宜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 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大量出汗。
4 冬病夏治祛寒
在小满节气养生中,特别要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提倡“冬夏治病”,其依据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 有些感冒病是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来治疗,做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 祛除寒症的关键是内服温食,同时外用祛风散寒。
可以说,夏天给了我们驱除寒冷的天然疗法。 夏季,让身体尽量顺应自然规律,减少吹空调、吃冷饮的频率。 空调吹出的冷气会从皮毛侵入人体,冷饮也会从胃部进入,从而引发一些疾病。 夏季心火最旺,多喝温水,适当运动出汗,艾灸可以帮助治疗感冒疾病。
5 多吃稀食,忌生冷食物
小满节气过后,不仅天气炎热,而且出汗多、雨水多。 饮食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求医网信息,注意避免吃过多的生冷食物。
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湿、滋阴生津的食物,如红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菜、菱角、黑木耳、胡萝卜等。番茄、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甜、肥、油腻、生湿食物,当然也可以用药膳进行调节,
进入5月后,天气炎热,细菌滋生,一些疾病也随之而来。 同时,由于夏季出汗较多,体内水分流失较多,人体消化功能变差。 在我们吃的各种食物中,汤和粥都是营养丰富、最容易消化的,而且汤和粥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有助于人体吸收。 因此,小满季节除了清淡饮食外,还应多喝粥、汤。
必须牢记的6个保健穴位
健脾祛湿要点
1.足三里
【位置】取足三里穴时,屈膝,置于距外膝眼下四指、距胫骨前嵴一指处。
【功效】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和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除湿、强身祛邪等作用。
2. 丰隆点
【位置】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醒神。
【按摩方法】常用的保健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里、丰隆穴:用拇指集中于足三里或丰隆穴,垂直按压、下压、揉搓。 其余四指握紧或展开,共同支撑、发力。 让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深层,产生酸、麻、肿、痛、行走等感觉。 几秒钟后,逐渐放松,重复操作数次。
清心安神穴位
1.内关穴
内关穴属于心包经,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堪称心脏的保护神。
【位置】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功效】具有宁神安神、宽胸理气、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阴阳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
【按摩方法】用左手大拇指指尖按压右侧内关穴,左手食指按压同侧外关穴,按捏10-15分钟,2-每日3次; 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侧穴位,重复操作。 用指尖有节奏地按压,以感到酸痛、麻木、肿胀为最佳。 如果按摩时感觉到沿着前臂内侧一直到心脏有刺激感,效果会更好。
2. 寺庙
【定位】太阳穴在耳廓前方,额头两侧,外眼角延长线上方。 (眉尖与外眼角之间,水平向后的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