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抑郁症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社会问题。 《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2022全国抑郁蓝皮书》等调查数据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 每年有 28 万人自杀,其中 40% 被困在抑郁之岛。
近年来,小豆豆少年时期的孩子因抑郁症自杀的悲剧不断发生。 未踏足社会的青少年为何会陷入情感疾病? 从发现抑郁症、诊断到自杀,怎样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资料图根据IC照片
13岁女孩患抑郁症:
一说要去学校就头痛呕吐,要求退学却没能烧掉校服
“如果不是孩子要求退学,我们也不会想到她会得抑郁症。我们一直觉得这种病不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得的。”
2022年8月,黄妈妈带着13岁的女儿小芳(化名)来到湖北一家心理诊疗中心。 让她没想到的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女儿被发现患有中度抑郁症,并伴有严重焦虑症。 但回想起一年来小芳的各种反常行为,黄妈妈意识到女儿的病已经被查到了。
回想起来,自从2021年9月女儿升入初一以来,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拒绝与父母沟通,回到家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后来,当回到学校,她会发脾气、哭泣,甚至头痛、失眠、恶心、呕吐……”
在黄妈妈的记忆中,女儿并不外向,但她总会和父母谈论以前的校园生活,不需要父母为她的学习操心太多。 前10名。”
但从初中第一学期开始孩子每天说头疼,黄妈妈就开始频繁接到班主任的电话,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到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再到无故逃课,成绩下降……小芳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让黄妈妈不知所措。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开始叛逆了。” 黄妈妈也多次对小芳说教,甚至还打了她,但这并没有让小芳重新回归学习,反而让妈妈和两个女人的关系变得僵化。 “有时候放假回家,她几乎不和我们交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唯一的交流就是她想退学。”
整个初一,小芳多次向父母提出退学,但每次都遭到拒绝。 黄女士还记得,每次学校叫她回学校时,小芳都会整夜失眠,并表示头疼,甚至恶心呕吐。
2022年5月的一天,矛盾进一步升级。 黄妈妈说,刚上完网课的小芳突然冲出房间,又哭着要求退学。 遭到父母拒绝后,小芳走到小区垃圾桶前,点燃了自己的校服。
至于想退学的原因,黄妈妈也耐心询问。 小芳只是说她不太适应学校或者初中的生活。 但小芳不愿意接受父母提出的转学方案。 黄妈妈也想过女儿是否在学校遭遇校园暴力,或者被老师针对,但了解后也不知道。
“我实在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去年7月,黄女士在老师和朋友的建议下了解了青少年抑郁症的社会现象。 她渐渐意识到,女儿的种种反常行为,可能是因为精神上的寒冷……
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更加隐蔽:
学校的极度排斥是家长带孩子看病的重要原因
“要求退学或休学是对学校的极端拒绝,这实际上是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治疗的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周玉明告诉红星新闻,根据他的经验,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孩子不能上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周玉明供图
“到了上学的时候,孩子出现了各种身体表现,比如头痛、胸闷、气短等,但经过各种体检后发现,孩子并没有生病,只是感觉不舒服当他听说要上学的时候。” 在周玉明看来,这是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病理特征的主要区别。
但对于女儿患上抑郁症的原因,黄女士至今未能找到直接来源。 小芳的医生告诉黄妈妈,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家庭关系模式出了问题,女儿在学校的压力无法输出、无法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抑郁症逐渐升级为抑郁症。
为何未踏入社会的青少年儿童会患上抑郁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与抑郁症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2全国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生活习惯、睡眠不足、学习压力等。 其中,77.39%的学生患者表示原因是人际关系,69.57%的学生患者认为抑郁症容易发生在家庭关系中。
↑ 据抑郁症研究所《2022全国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截图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具体成因,周玉明解释说,从学术上讲,抑郁症的病因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环境来看,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将会是一个很大的诱因。
周玉明表示,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相比,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在一定条件下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另外,对于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或者一些处于变化环境的孩子来说,患抑郁症的概率也会增加。
对于小芳这样的情况,周玉明也指出,“临床上,更有可能的是,有些孩子没有特定的明显压力,也没有家族遗传史,但也出现了抑郁症,可能会有抑郁症。”
↑根据抑郁症研究所的数据,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图表
黄女士也多次与丈夫沟通,了解女儿抑郁的原因。 “孩子性格肯定要强,但不够外向,很多事情都藏在心里,不说出来,情绪找不到出口,可能就是大问题了。” 黄妈妈表示,她家里没有人患有抑郁症,但据医生介绍,她也认为自己的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回想起来,其实女儿曾多次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 黄女士还记得,女儿刚入学时,抱怨学习压力大,无法适应宿舍生活,从来不交新朋友。 后来,她说她难以入睡和集中注意力。 想要引起注意,就告诉孩子:“别想太多,安心学习提高成绩,上学不是为了交朋友”。
类似的严厉说教,无形中堵住了孩子情绪的宣泄口。 经过多次无效的沟通,小芳变得越来越沉默,让她陷入了严重的焦虑之中。
对此,周玉明也指出,儿童青少年对情绪的认识还不成熟,对情绪的感知不如成年人。 个人感受,加上青少年时期伴随的青春期发育问题等,因此这一群体抑郁症的诊治较为隐蔽,治疗难度较大。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到15-20%:
家长应该放下耻辱,接受孩子患有抑郁症的事实
事实上,像小芳这样的年轻人患抑郁症的情况并不少见。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统计,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
低龄抑郁现象也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2022全国抑郁症蓝皮书》数据还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50%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41%因抑郁症而辍学。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与成人接近。
↑抑郁症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抑郁症研究所称
“根据我的经验,我主观感觉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确实越来越多,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也在增加。” 周玉明告诉红星新闻,根据他的观察,青少年抑郁症集中发生的年龄大多在13岁至17岁之间,但13岁以下的人数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中等年龄的青少年。和高中。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逐渐成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呢? 在周玉明看来,学校和家庭的干预还存在不足。
“我见过一个极端的案例,孩子多次想去医院治疗,但家长却坚称孩子没事,不愿意陪他去医院治疗抑郁症。孩子感到孤立无援,很伤心。”痛苦。另一个极端是孩子感觉是对的,父母谈论不好的经历时无法得到他们的理解。”
周玉明认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家长对孩子情绪认知的失衡。 他解释说,抑郁症孩子的情绪体验不同于一般的情绪理解,但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只是不开心、性格内向,或者只是在学校经历了不开心的事情。 父母无法理解和同情孩子的情感痛苦。 再加上一些固有的偏见,不愿意接受孩子抑郁的事实,潜在的耻辱感就会延误孩子的治疗时机。
另一方面,当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会变得恐惧,加重对孩子的管教。 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孩子的烦躁情绪加剧。
此外,在校园里,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弱势群体,因为抑郁症后很难满足普通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学校会要求孩子主动停课。 在周玉明看来,“有些学校对抑郁症儿童的包容度不够,甚至为孩子们重返校园设定了一些暂时困难的标准。 不宽容的校园环境也会让孩子们的抑郁症更加严重。”
“事实上,很多因抑郁症而辍学的孩子也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在恢复阶段或者特定时期,孩子的生活和治疗都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呼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包容,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周玉明说道。
如何预防抑郁症走向自杀?
抑郁症的治疗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解和支持孩子很重要
目前,黄女士已将女儿停学,并积极陪女儿在医院接受治疗。 对于黄妈妈来说,目前孩子的健康更重要,而不是因为抑郁而把孩子推向自杀的深渊。
根据2022年全国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我国目前有9500万人患有抑郁症。 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即11.2万人)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可分为不同程度的轻、中、重度。轻、中度抑郁症的孩子很少自杀。” 周玉明表示,虽然有些孩子有自残行为,但他们不会自杀。 自杀念头到自杀行为还有一定距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医院需要及时干预。
“抑郁症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自杀,但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理解,感觉很痛苦,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得不到家人和身边人的理解和及时帮助,悲剧就可能发生。 ”周玉明表示,从抑郁症的发现到治疗阶段,都需要及时合理的干预,才能避免最终悲剧的发生。
周玉明呼吁,在发现阶段,希望更多家长能够正确认识问题,不要受到偏见的影响。 在认知阶段接受并面对孩子患有抑郁症的事实,已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儿童的诊治方面求医网,周玉明表示,与其他疾病相比,抑郁症的治疗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整个过程中孩子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与医生的相互沟通,稍后帮助孩子返回医院。 正常的学习生活。 因此,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学校需要多一些宽容。 配合医院的治疗和后续观察,切勿让孩子擅自停药,防止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