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摘要:四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要点是根据四时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情志、起居、饮食等,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和饮食方面,夏季昼长夜短。 人遵循自然规律,应该晚睡早起,睡眠时间会稍显不足。
四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要点是根据四时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情志、起居、饮食等,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夏季气候的特点是天阳气最盛,炎热无比。 中暑是夏季最常见的疾病。 与此同时,大地阴气开始上升,湿热蒸腾,痢疾等肠道疾病频发。 从本期开始,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夏季养生防病的中医知识。
- 编辑
夏季从立夏开始,经过小蛮、穗子、夏至、小暑、大暑,到立秋前一天结束。 夏季,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汇,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中医认为,心对应夏季,夏季养生的重点是养心。
《素问?六结脏象论》中说:“心,生命之本,神明之变。其花在面,充盈血脉。为阳中之阳,通夏之气。” 夏季进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滋养你的心灵。 人们应利用夏季呼气的季节,将春季郁闷、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以保持情绪的顺畅、平静。 夏季自然世界生机勃勃,人们热爱户外活动,应该多进行户外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如果逆了夏季的自然之道,“逆之则悲”,就会损伤心气,秋冬季节就容易生病。
夏季应养神,忌怒,尽量避免生气、焦虑、抑郁等情绪。 其次,避免愤怒,减少心烦意乱、烦恼和不安。 宜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排除杂念,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淡泊、平和的心态。
少汗以养心。 夏季天气炎热,稍微出汗可以调节体温,调和营卫,有助于调节气血。 如果忽视保养,经常会因天气炎热而大汗淋漓,不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有“汗血同源”之说。 汗液是由津液代谢的,津液和血液都是精微的。 汗为心之津液,“阳加阴谓汗”。
出汗过多,不仅容易耗津伤血,而且伤及阳气,出现气血双伤,心失濡养,出现心悸、气短、失眠、精神疲乏、烦渴、尿少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和饮食方面,夏季昼长夜短。 人遵循自然规律养生与养心,应该晚睡早起,睡眠时间会稍显不足。 同时白天天气炎热,体力消耗也比较大。 午睡极其重要,这样身体和心灵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午睡宜在饭后半小时开始,睡眠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晚上失眠的人不宜午睡。 饮食宜清淡、苦、清淡,饮食要适度。
按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季饮食宜温热。 太热则助阳生热,耗气津液。 天气过冷,则助湿生痰,困脾伤阳。 苦味入心,清热降火。 清淡饮食可以促进食欲,促进消化。
花草茶可以平静心灵。 结合夏季气候特点和个人身体状况,适当选用中药浸泡,以调节阴阳平衡。 对于体质虚弱、热伤气液、乏力、头晕、口渴、出汗过多的人,可选用西洋参6枚、麦冬10粒求医网,用开水浸泡,代茶饮用,可益气、滋阴、生津。
对于肝火旺盛、烦躁、目赤、眼花、头痛、头晕、口干者,可用菊花10朵、决明子6克,用开水浸泡代茶饮用,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对于因心火上炎而出现心烦、口渴、睡眠不好、口腔溃疡等症状的人,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用开水浸泡代茶饮用,有清心安神之功效。
夏季在注重养心的同时,还要注意空调的合理使用。
一般来说,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最好在5摄氏度以内,否则容易“感冒”。 如果使用空调时间过长,间质肌会关闭,汗液不能顺利排出,从而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 出汗后不宜立即开空调,因为古人说“出汗后要吹风”。 睡觉时尽量不要使用空调,容易感冒或者受凉后腹泻。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