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2023年夏至从6月21日(农历五月初四)开始。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故名“夏至”。 《月令七十二时辰集》中说:“五月中旬,夏季是假的。到了极点,这里的一切都是假的。” 夏天大了,极其极端,这里的一切都旺盛茂盛到了极点,阳气也达到了极点。
夏至到来,盛夏开始。 天气炎热,湿气尤为严重。 湿热最容易损伤人体的脾胃。 除了疲劳、发热之外,人们还会出现剧烈头痛、嗜睡、胸闷、食欲不佳、乏力、无食欲等症状。 等等。 夏至是阳气最盛的时候。 此时,人体阳气外盛,聚集于体表,向外散发,体内阳气较少。 因此,夏至养生需注意顺时补阳、健脾祛湿、调养脾胃。
夏至
适时夏至养阳。 昼长夜短,阳气极盛,阴气初起。 应循阳护阴,合理作息。 《素问·四气调调论》指出:“夏三月夜眠早起,不厌日光。” 此时的日常生活方面求医网资讯,宜晚睡早起,晚睡,以适应自然阴的不足,早起。 ,以顺应阳气的充盈。 中午适当午休。 中午(上午 11:00 至下午 1:00)是一天中阳气最盛、阴气开始的时间。 中午小睡可以很好地滋阴护阳,平衡阴阳。 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比较合适。
在体育锻炼方面,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空气新鲜的地方。 尤其是老年人,不宜做过度剧烈的运动,更不宜过度运动,否则出汗多、出汗过多,会损伤阴气,也容易损伤阳气。
祛湿健脾护脾胃
夏至期间,天气潮湿炎热,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 为了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增强机体免疫力,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为主。 应该是苦酸的,不肥腻的肠胃病人的养生方法,甜甜的,浓稠的。 正如《养生镜》中所指出的:“夏季,是人精神愉悦的时节,此时心气旺盛,液化成水,无论老少,都适宜大家都吃点热食,一个人静养。” 绿叶蔬菜和水果都很好。 脾胃虚弱的人应选择常温的时令瓜果,以免妨碍脾胃。 可以吃清淡、滋阴、易消化的食物,如鸭肉、鲫鱼、瘦肉等; 多吃苦味时令蔬菜,如苦瓜、生菜等,忌肥甘厚重之品。 还可以常喝粥,如绿豆粥、薏米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可以养胃健脾,促进脾胃化生,防止湿气郁滞。损伤脾胃。 此时,夏季还要注意饮食卫生,购买新鲜食材,彻底清洗,保证炊具、餐具清洁,生熟分开使用炊具,避免肠胃不适。
盛夏来了,喝茶消暑
1、三鲜茶 【组成】仙类香、仙佩兰各10克,鲜薄荷20克。 【制作】将药物切碎,煎煮片刻或用沸水冲泡代茶。 【功效】清热解毒,芳香化浊,和胃解表。 【主治】夏季感冒、中暑、头痛、鼻塞、胃脘闷闷、食欲不振、普恶泄泻。 【注】方中的三种药材均为新鲜药材。 鲜藿香、鲜培兰具有清暑利湿、和胃解表的作用,是夏季常用的解表清暑的主药。 与薄荷配伍,可增强本药茶的散邪、清热、祛风的功效。
2、荷叶莲梗茶 【组成】荷叶10克,莲梗15克。 【制作】将荷叶、莲茎洗净切丝,用开水冲泡。 【功效】清热扩胸,生津止渴。 【功能主治】防暑、湿热烦渴、胸中隔肿胀等。 【点评】荷叶味苦、涩,性平。 《本草纲目》载:“生元气,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迷惑水肿,痛肿,痤疮。治吐血,咯血,鼻衄,出血,溺水,带血。”淋、崩漏、产后出血、损伤、败血症。” 莲茎味微苦,性平,入肝、脾、胃经,清热泻中,理气,用于中暑头晕,胸闷气滞。 《本草再新》云:“通气解热,泻火清心”。 荷叶和莲茎同源、同功,都可以清热,合用入药,清热作用更强。 体质虚弱者禁用,不宜与桐油、活苓、白银同服。
作者:白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医师
校对:屠子仪